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服饰的发展——以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发展为例
2011-08-15鲍丙峰
鲍丙峰
1 引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形成一个大循环圈。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无形中整个世界的时空距离缩小了,全球生活形态愈来愈相似。原来具有典型区域性特点和风格的文化及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产品,也逐步融入世界文化的大系统。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发展演变既遵循文化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1]。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民族服装ethnic costume是指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是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服装特点: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笔者以文献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为基础依据对全球化背景下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作以分析,寻找全球背景的民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规律。
2 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社会功用
民族服饰是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有效载体。承载民族历史文化,标识民族身份,呈现民族宗教信仰[2]。
维吾尔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样式质朴,工艺古老,纹样华美,色彩艳丽,是维吾尔民族智慧的结晶,劳动的硕果,艺术的精粹,也是其民族性格表征和精神写照[3]。
2.1 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源远流传
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如同其他民族传统服饰一样,作为一种带有“活化石”意义的文化符号,它的形成和发展总是能从侧面反映出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
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审美观点和民族喜好在服饰上也有充分反映。维吾尔族以富贵为美,因而很重视服装面料的质地、价格及首饰的珍稀和华贵。这种衣着文化是构成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2.2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作为维吾尔族人民身份的标识
民族服饰作为“族徽”式的标识作用,是强调民族情感与观念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他兄弟民族明确的区分开来。
“族徽”作用是少数民族服饰情感中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功能之一,也是本族结成整体的纽带和相互认同的根基。它源自于人类历史遗传而成的“群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本能和情感依托。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作为维吾尔族发展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其“族徽”作用充分标识着维吾尔人民民族身份。
2.3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是该民族宗教信仰物质化的呈现
宗教文化对于民族服饰的影响极为深远。源于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人为宗教对民族服饰的色彩、款式、装饰图案等几个方面影响深刻。
纵观历史,维吾尔族先民除了有原始的信仰,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还先后经历了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登封宗教信仰的洗礼。这无疑使维吾尔族民族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可以说通过维吾尔族民族服饰的发展可以了解到维吾尔族丰富多彩的信仰历史[3]。
3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发展
维吾尔人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艾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4]。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5]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维吾尔人的衣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年青人。他们选择了西服、茄克衫、T恤衫等现代衣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帽的搭配。现代维吾尔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乔其纱、闪光绸、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则是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丰满健美的体型。
民族传统服饰渐渐开始从民族生活的主流服饰中淡去,唯有在节日庆典、婚嫁等活动中才得以充分展现。
4 对全球背景下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发展的思考
4.1 全球背景下影响民族服饰发展的几个因素
4.1.1 文化的交融。
全球背景下文化国际化正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悄然进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历史与发展方向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这一认同,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特质会渐渐消灭,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形成的,受各异的背景因素制约与影响。期待各国形成完全同一的文化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毫无意义。“认同”意味着各国会超越各自的地区、民旅、国家及政治制度的局限,形成更多的共识,诸如人口控制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服饰文化的普化与民族化的统一,也应是在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与所史传统前提下的一种人类认同。
文化国际化是人类认同状态下一种前期形式,表现为文化交融或是文化渗透,各种不同特质的文化都在相互空流的过程中接触、吸收、渗透与融合。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动态发展,文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服饰文化交融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以西式服装为职业装,而以民碰服饰的变异为新奇、新潮时装的一个源头。
4.1.2 对经济发达区的趋同心理。
各民族交往的增多,服饰风格相互影响、渗透、融合,不断出现多民族服饰特色变汇的新风格,有力地推动了有生命的服饰的交流、推广和普及,促进了服饰艺术的变革和进步,其中凝聚了人们对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的尊崇与向往,是服饰问经济显达区趋同的普遍心理,也是月旺饰演进的一个主要原因。俗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是对崇洋媚外的讽刺,但从心理学上分析,的确有一个崇尚、羡慕、向往的心理倾向。
4.1.3 现代生活节奏对传统服饰的反叛。
与外界交往的频繁、信息的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许多城市周围的民族群众多从事第三产业的旅游经商活动,旅游产业较为发达.不再或很少从事耕种的农业劳动,生活消费品如粮食、蔬菜类主要靠市场采购。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慢慢放弃了繁琐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半现代半传统的着装形式呈现出一种向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过渡与强烈民族特征的保留和鲜明的旌徽作用[6]。
4.2 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发展
我们要加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地区和谐发展,但更要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绝不能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全球化进程迅速传播发展的今天,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过分追求民族元素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改变传统制作方法选用机械化大生产,从而导致传统手工制作方法渐渐失传。
民族服饰在工业化的今天,仍散发着独有的时尚魅力。为现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利用民族服饰这一独特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之时应尊重民族服饰元素的内涵,保护和发展其精美的制作工艺。
民族服饰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样式还反映着各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精神世界,具有极高历史意识和文化价值的人类生存系统,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服饰的发展及在发展中如何体现其民族性成为一个焦点。民族性作为全球文化体系中的公共财富和共享资源应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文化本体,保持本体文化并保护其不被边缘化。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本体文化的载体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深层次挖掘地域文化,推动民族服饰地域化特征的彰显,丰富当代中国服饰文化内涵。
[1] (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3-115.
[2] 江汝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情感功能初探[J].丝绸,2010(1):79-81.
[3] 饶蕾,维吾尔族服饰文化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4):16 -19.
[4] 艾山江·阿不力孜,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文化源流[J].新疆社会科学,2004(6):88-93.
[5] 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执委会.中国民族服饰博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365-426.
[6] 孙疏影,民族服饰变迁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白族、汉族服饰演变规律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