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探讨——以塔里木大学为个案研究

2011-08-15谢贵平孙丽莉江承凤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汉汉族态度

谢贵平 孙丽莉 江承凤

“认同是自我(self)与他者(other)之间的一种 关系的认定,是共同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生存价值归属的自我确定[1]。”民族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所属民族和他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态度、政治效忠、责任意识和行为卷入,以及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等的认同[2]。也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归属于某一家庭、家族、社区、阶层、阶级、国家、文化等的认识和感情依附”[3]。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对本民族的认同;其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包括民族多样性的认同与民族统一性的认同。在当今的全球化话语系统中,“‘民族认同’实际上已经被理解为‘民族认异’,即一个民族确定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或他性”[4]。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使民汉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我们是中华民族”保持更广泛的一致,并向着“国家认同”方向发展,对于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关于新疆高校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的问卷设计与被抽样调查学生基本情况——以塔里木大学为个案研究

新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区域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多元语言文化。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薄弱,更由于世界上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纷繁复杂和变化多端,在新疆,分裂势力曾一度打着“民族、宗教”旗号,掀起“反汉排汉”活动,制造民族隔阂与仇视。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南疆多民族、多文化与多宗教信仰地区,是新疆自治区民汉合校的典型高校之一,塔里木大学大学生民族成份构成的多元化在新疆高校具有典型特征。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民汉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影响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的重要变量如民族政策认同、民族关系认知、民族学生语言态度、国家认同等为考察内容,作一个案调查研究,以期了解新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

1.1 塔里木大学民汉大学生情况简介

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疆,其生源主要在疆内,近年来也向疆外18个省市招收部分疆外学生。据2007年统计,塔里木大学有本专科学生9836人,其中本科生7821人,专科生2015人;其民族成份几乎涵盖了新疆的大部分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3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7%;汉族学生6197人,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3%。

通过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反渗透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 关于问卷设计的说明

考虑到塔里木大学学生来自地区、专业、年级、文化背景、性别、民族等诸多差异,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设计了45道题目。我们总共印刷了1500份问卷,发放的形式是各授课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所抽样调查的学生集中作答。由于采取匿名作答的方式,相对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思想认知状况。我们的问卷有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如数收回,发下去的问卷共收回1350份。同时,即使收回来的问卷当中,有些问题有些民族学生也没有作完整回答,本次量化分析以实际收回的问卷数量和实际作答的选择答案为分析依据,当然,本次分析不可能非常精确地反映出我校学生民族认同状况,但是通过个案抽查分析,却能够大致反映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实际状况。

1.3 被抽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范围主要以新疆塔里木大学学生群体为个案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中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50份,其中民族学生708份,汉族学生642份;男生700人,女生650人;党员100份,团员1250份。被抽样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12类专业;大一学生200人,大二学生400人,大三学生400人,大四学生325人,研究生25人。学生的民族成份涉及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学生的籍贯涉及新疆各地和部分内地地区,所以被抽样调查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此外,我们还辅以查阅文献、参与观察,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民族、来自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进行了半结构性深度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2 对塔里木大学学生民族认同状况的调查分析

2.1 对民族政策认同的调查分析

在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执行理解方面,55.25%的学生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新疆区情,执行得比较好,26.44%认为基本适合,但问题也不少,4.6%认为不适合。在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平等的理解方面,18.59%认为实现了平等,50.9%认为基本实现了平等,26.3%认为没有实现平等。

对全国高考降低少数民族考生录取分数线的认知方面,近2/3的民族学生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汉族学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2/3以上的汉族学生对这一政策是不赞同的。少数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认为,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起点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专业的前提是先掌握汉语,如果平等竞争,就很难考上大学,这一政策能帮助少数民族提高整体的受教育水平;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认为,降低录取分数线会降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不利于民族发展。

就国家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来说,大部分同学认为“实施了但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族同学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从理论上说很好,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农牧区“双语”教学条件很差。另外,在城里很多商品缺乏详细的少数民族语言说明书。又如,当地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多用维吾尔语授课,可是维吾尔语的课外参考书很少,专业技术方面的维文书籍则更少,明显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知识面的扩展。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56.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4.67%认为基本有利,还有23.2%的人认为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在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上,48.89%回答提高了,45.04%认为提高了但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7.93%的人认为没有提高。关于新疆的民族问题,50.9%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民族问题突出表现在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上”。但也有少数民族学生突出反映,认为“我国目前民族问题突出表现在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没有真正实现平等”。

由于我校学生民族差异、地区差异较大,所以民汉学生之间、南北疆学生之间、疆内外学生之间在民族认同上也有所不同。总体上说,各族同学都普遍认为,政府的出发点很好,但在政策的实施中有不少偏误和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民族同学大都认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应该偏向于和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学生则多认为可以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也有一部分汉族学生认为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不例外。

2.2 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

在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方面,75.26%的学生持认同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3.11%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更侧重于对本民族的偏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9.63%、83.61%、85.04%。对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同学们也绝大多数持反对态度,占总人数的93.6%。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态度大部分同学也是持赞同态度的;在对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处理上,有70.74%的同学赞同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还有25.48%的同学持中立态度;在对国家、民族和地域的认同方面,维吾尔族学生的认同都很强,分别为98.7%、98.4%和99.4%,这表明维吾尔族学生在对本民族保持高度认同的同时,并没有削弱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其中,汉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较强(92.8%),对地域的认同感次之(60.8%),对民族的认同感最低,不到一半(44.6%),甚至有近50%的汉族学生回答“没想过”,我校民族学生对地域认同感明显高于汉族学生。

由此可见,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总体上是赞同和肯定的。也有一部分民族学生思想深处带有一些地方民族感情色彩,但主流思想是好的。但是,不少同学尤其是民族学生对时事政治形势了解得不够,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疆意识形态反渗透、反分裂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只有49.78%的学生回答对新疆稳定非常关心。

2.3 对民族关系认知的调查分析

2.3.1 对跨民族同学交往的调查分析

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13.2%的学生选只与汉族同学交往;选只与本民族同学交往的占13.1%;选与汉族同学交往为主、很少与民族同学交往的占44.6%;选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为主,很少与汉族同学交往的占27.4%。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11.1%的同学认为处理好与老乡的关系最重要,68.2%的同学认为与同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最重要,23.5%的同学认为与老师和领导处理好关系最重要。在不同民族同学交往方面,有心理隔阂的占23.5%,没有心理隔阂的占45.2%。在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目的方面,选好奇的占17.3%,交朋友的占35%,互相学习与提高的占49.2%;其效果方面,选不好的占13.1%,选一般的占26.7%,选还可以的占39.5%,选很好的有20.2%。在不同民族同学交往的制约因素方面,语言因素占50.5%,对方性格因素占62.8%,风俗习惯因素占31.9%,宗教信仰因素占7.9%。

就汉族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喜欢或愿意与民族同学交往,其交际交往的主要目的多是为了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但囿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原因,汉族大学生与民族大学生能够真正进行密切交往的并不多。

2.3.2 对族际通婚态度的调查分析

族际通婚率是反映两个民族或族群整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恋爱对象的民族身份期望方面,民汉大学生选择本民族的异性占77.3%,选择其他民族的异性占20.7%。对不同民族同学之间谈恋爱和将来结婚的态度,赞同的占56.4%;不赞同的占38.4%。在新疆地区,语言、宗教信仰、婚姻一直是制约不同民族之间深度交往的三大重要因素。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差别很大的新疆地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大学生的婚恋态度已有所转变。

2.3.3 对维、汉民族关系的认知调查分析

当问及民族学生对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的态度时,78.9%的学生都表示“欢迎”,持相反态度的仅占被调查者的5.4%。持反对态度的民族学生主要基于那些汉族人不懂得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对“内地汉族人大批进疆承包土地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的认识,43.8%的学生认为,汉族人进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动了新疆经济发展,33.3%的学生认为给新疆少数民族的就业和竞争带来压力。

而新疆地区汉族大学生对他们居住地周边的维吾尔族群众的影响与评价主要是热情、好客、善良,如果汉族群众能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尤其是能懂一些维吾尔语言,则很容易融入他们的群体。来自内地地区的汉族大学生对在内地工作、经商等的维吾尔族群众感觉是文化差异太大,难以深入交往。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尤其是维、汉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虽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定的隔阂。对汉族移民态度,民族同学存在认同和排斥的双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汉族移民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和管理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等的发展;另一方面,汉族移民给他们带来资源、就业等压力。

2.4 对民汉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就民族学生而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民族学生对不同语言的态度存在一些差异。

2.4.1 年级差异

民族学生除母语以外,大二学生首选汉语,占92.4%,大三学生虽然首选汉语,但比例有所下降,占60%;大四、五学生(我校民族学生实行的是五年制,前两年是预科制)也是首选汉语,比例比较稳定,分别占79.2%和89.4%。仅次于汉语的是英语,大二76%,大三占36%,大四、大五分别占19.5%、17.6%。在表明首选这种语言的原因时,四个年级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是为了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有高收入。也有1/3左右的人是为了了解不同文化,增长见识。

2.4.2 专业差异

除母语外,植科院民族学生选汉语的人数占73%,动科院占62.8%,农工院占80.6%,文理院占68.4%,经管院占95.7%。究其原因,选择有较好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各院比例依次为37.1%、61.9%、41.9%、57.8%、51%,还有极个别的同学因为自身环境和实际需要,选择了其它的语言,如阿拉伯语和俄语,其目的多是为了出国找到高收入工作。为了学习不同文化的,农工院、文理院和经管院学生比例分别是 29%、31.5%、31.9%。

2.4.3 性别差异

在使用语言的态度和理由调查中,男女差别不大,普遍认为本民族语言好听、亲切,有一定社会影响。而对于汉语和英语及其他语言的态度民族学生普遍认为是很有用,男生占72.6%,女生占77.7%,很少有人认为汉语和英语有亲切感,男女同学普遍认为英语比汉语好听。

语言态度反映人们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了解民族同学对不同语言的态度和使用情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民族观念。民族学生对母语持强烈的肯定态度,他们在自己的家庭成员、本民族同学之间交流一般不使用汉语,而普遍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学生对母语的态度中情感因素大于认知因素,也说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偏爱。他们之所以对汉语和其他语言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其实用性。当然也有民族学生学习其他语言是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开拓视野。但另一方面,我们明显地看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总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处于变革的前沿,相互交融的态势日益增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对汉语即国语的认同逐渐增强。

就汉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民族语言尤其是维吾尔语抱着好奇的态度,有少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民族语言来达到与对其他民族同学的交流及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的目的。

3 对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塔里木大学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取得的成就

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表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的[8]。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南疆地区,其区情、社情的复杂性和在校学生族属的多元性在新疆高校具有典型性特征。通过对塔里木大学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观的个案调查,我们发现,在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观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如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持充分的肯定态度,并对这些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有一部分民族同学交友择偶观开始突破传统思维,开始打破民族间的壁垒,并不局限于本民族范围内;各民族绝大多数学生对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行为持坚决的否定态度;民族学生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较深的民族情感,但他们却又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等等。

3.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新疆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因素对高校部分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观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成员有较强的亲切感,有较强的本民族内部团结观念,民族荣誉感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较强的保持愿望,但同时对其他民族同学和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分裂问题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也就是说,还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马列主义民族认同观,对一些政治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认识不清,个别人的思想意识问题急需引导教育。

4 认同危机视野下引导与帮助民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的对策探讨

“认同危机是指人们的‘生存价值归属’发生了缺失、漂移、失落、多重乃至冲突。……人类对所属共同体的认同缺失,导致了民族冲突、国家分裂、区域不和等政治危机的产生;人类对不同文化与信仰的认同缺失,导致了‘信念危机’、‘制度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产生。相反,认同的融合一致与积极建构,则往往能最大可能地消除安全威胁,能创设各种‘危机’解决的有效方案,能形成主体间‘学习—互动—依赖’的进化共同体”[7]。由此可见,认同的融合一致,是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基础。

青年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对学校各民族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8]。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才能有利于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

4.1 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认同态度,为他们塑造与确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奠定基础

语言文化的统一性使许多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共处的部族演变为一个完整的民族,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又使众多的部族群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区别,分化成不同的民族。民族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语言文化的产物。民族创造语言文化,语言文化体现民族。因此,当谈及“民族认同”时,必然涉及民族成员的个体认同和民族群体的语言文化认同。多元语言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变量,语言文化认同作为个体的文化归属和价值支点之所在,成为维系群体秩序的“黏合剂”,是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所以,要使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认同态度,即既要认同本民族语言文化,也要认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包括其他民族语言文化。

4.2 大力加强“五观”、“三个离不开”与“四个认同”教育

根据新疆地区特殊的区情、社情,因材施教,减少盲目性,实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加强“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国家观)”、“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和“四个高度认同(即对中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4.3 加强时事政治教育,让各民族学生意识到新疆在全国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新疆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分裂主义势力制造了一些恐怖事件,严重威胁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针对各高校学生来源差别较大,思想认识不统一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及区情、社情异常复杂的现状,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对各民族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民族分裂问题、“三股势力”问题、“东突”问题等,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释疑解惑,帮助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民族责任感,提高他们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渗透能力。

4.4 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各民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感受的文化以及固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手段,让各民族学生全面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色,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团结、理解、关心和爱护,进一步营造好学校民族团结的氛围。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利害关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提高他们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1] [7]余潇枫等著.非传统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346;370.

[2] 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3]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

[4] 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21.

[5] 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上)[Z].http://www.chsi.com.cn,2007 -07 -30.

[6] 本报评论员.不负青春 奋发有为[N].中国教育报,2008-11-26.

[8] 余梓东、李劲松.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民族观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6.

猜你喜欢

民汉汉族态度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制度探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态度决定一切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