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汤治疗小儿发热100例临床观察
2011-08-15韩亚玲
韩亚玲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清热汤治疗小儿发热100例,疗效甚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均取自2001~2003年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0~14岁23例,2~9岁60例,5个月至1岁零11个月17例。对照组100例中男62例,女同胞8例;年龄10~14岁21例,2~9岁59例,5个月至1岁零1个月20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吴瑞堂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有关发热的诊断标准而拟定,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状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春秋冬季平均体温上午为 36.6℃,下午为 36.7℃,夏季上午为 36.9~36.95℃,下午为 37℃,吃奶,饭后,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性升高达37.5℃,甚至高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条件不佳时,体温可降至35℃以下。测体温应以5 min为准,不得超过10 min。体温以腋温为主,按体温超过37℃ <38℃为低热,中热38℃<39℃,高热39℃ <41℃,极热为41℃。小儿年龄较小,体温调节功能差(中枢调节功能差),皮肤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汗腺发育不良,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弱等),故体温极易波动。但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力却较好或反应不多。如小婴儿感冒时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摄氏度,而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发热较快退的也快。年长儿不同,若体温突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应有较严重的疾病,故年长儿(2周岁以上)体温突然升高时,则应认真查明原发病,及并发症,避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1.3 治疗方法 清热汤方药组成:地龙200 g,紫花地丁200 g,板蓝根 300 g,薄荷 200 g,金银花 300 g,蒲公英 100 g,菊花100 g,牛蒡子 200 g,芦根200 g,生半夏 100 g,取上方药剂,煎煮,浓缩至1000 ml,制成糖浆,分装成100 ml/瓶备用。
服用方法:5个月至1岁零1个月的小儿每次2~5 ml,2次/d,2~9岁每次 5~15 ml,2次/d,10~14岁每次 15~30 ml,2次/d,均早晚服用,3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合给予清热剂,物理降温等。
1.4 疗效观察 痊愈:发热症状消失,体温下降至37℃以下,5 d无复发者;好转:症状减轻,发热缓解,体温仍>37℃;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生重。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94例,好转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52例,好转9例,无效39例。有效率为60%。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机体防御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的一种代谢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增加。体温每升高一摄氏度,基础代谢率增加15%,高热时还能影响消化功能(降低消化酶活力),可使婴幼儿腹泻脱水,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又由于氧耗量增加,产热过多,而加速散热,使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度,心率增加15次),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脏负担,另外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度,颅内血流量约增加8%),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发生高热惊厥。而后会高度抑制(谵语,青紫,昏迷等)。尤其是婴幼儿。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变慢,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持续高热可致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对高热,应适时采取去因疗法和对症疗法。小儿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均可出现发热,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发热的症状越来越易出现。研究表明,有些致病微生物对发热比较敏感,一定高温可将其灭活,杀死,中度发热可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促进多核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利于抗炎反应。但是发热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况且发热日久也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高热惊厥,损伤体液,影响机体的正常循环,影响各脏器功能,如心脏、肾脏等。祖国医学认为,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邪伤人,可迫津外泄,从而耗伤人体的阴液,并耗伤人体之气,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而使肝阳亢奋,肝风内动,出现高热,四肢抽搐,其损伤脉络,迫血妄行,出现各种血症,如:吐血、便血等,并可扰乱心神,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故适当的降热有利于机体的康复。清热汤的组方以辛甘苦咸并用,清热泻火而不伤脾胃,方中地龙咸寒,清热熄风通络利尿,玄参苦咸寒,清热养阴,凉血解毒散结,与金银花配伍效果更佳;紫花地丁苦辛寒,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炽盛,板蓝根味寒,清热解毒利咽,凉血善治湿毒,有抗病毒作用,金银花苦寒,清热解毒颇佳,适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及疮痈疖肿及热毒炽盛之症。诸药合用,入心肺脾胃大肠经,清热不伤阴,苦寒不伤脾胃,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泻火除热之功能,故对各种症候出现的发热均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