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诊治体会
2011-08-15王惠清
王惠清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诊治体会
王惠清
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并 发症,及早发现及恰当的处理能使患者早日康复。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10年8月共诊治切口脂肪液化4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27~69岁,所有患者均较肥胖,术中均使用高频电刀,切口皮下脂肪厚3~8 cm,其中腹部手术35例,包括胆囊切除术28例,胃大部切除术5例,直肠癌根治术2例,腹股沟疝修补术6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3例,坐骨结节囊肿切除术4例;本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12例,高血压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术后4~8 d见切口出现多少不一的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少许积血及坏死脱落的脂肪,换药时皮下层触压有空虚、分离感,挤压或抽出较多黄色渗液,切口边缘无红肿、无皮温升高、无疼痛等炎症表现;镜检见红细胞及脂肪滴,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①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②对切口内少量渗液、液化范围小、皮下无明现空虚患者,在换药时挤压尽量使渗液排出,后稍加压包扎,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按期拆线。③对切口渗液多、脂肪液化范围大者,于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12号无菌吸痰管持续性负压吸引,2~3 d后无分泌物即拔除引流管。
1.4 结果 所有脂肪液化切口均于术后9~15 d顺利愈合。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我们的体会是:①患者体形肥胖、皮下脂肪层厚;②术中过多使用高频电刀;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者;④切口暴露时间长、动作粗暴、反复的切割、钳夹、挤压脂肪组织使其缺血,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液化;⑤术中止血不彻底、渗血及血肿形成,或大块结扎组织致其坏死[1];⑥过多分离脂肪层与肌鞘层使脂肪的血供减少;⑦缝合切口时留有死腔。
2.2 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脂肪液化。①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术后4~8 d,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的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脂肪滴,无异味[2];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③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2];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及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⑤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2.3 预防 ①术前积极控制感染、高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②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及挤压组织;③合理使用电刀,在使用时应将电力调到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佳,避免电刀长时间停留或反复切割,切缘要整齐垂直,止血彻底,但要避免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④缝合皮下组织前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坏死的脂肪组织清除;⑤缝合皮下组织时需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缝合打结松紧度适宜;⑥切口术后予局部压迫,减少死腔形成,促进愈合;⑦术后及时换药,尽早发现问题并予妥善处理。
[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2] 纪光伟,吴远志,黄安等.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的临床研究.腹部外科,2003,16(5):288.
[3]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5,2(1):178-179.
215122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