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

2011-08-15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邵其会

中国商论 2011年23期
关键词:旅游区区域旅游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邵其会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内蒙古、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区,地域广阔、景色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在竞争和合作共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今天,只有加强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拓展客源市场,打造西部特色旅游品牌。

1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分析

1.1 西部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

西部地区12省区市地缘相连,并与许多国家接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条件,并孕育了众多的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五种地形俱全,河流湖泊众多,各种生物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多彩。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是西部旅游的一大亮点。

旅游资源互补是产生旅游合作意愿的主要动因。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高度的互补性,使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首先,以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九寨沟、云南石林为代表的绮丽山水风光是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以敦煌石窟、丝绸之路、秦兵马俑为代表的厚重历史文化是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

其次,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西部地区共同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我国回族、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全部地处西部,各省区之间不同风格的民族风情也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优势互补关系可以转化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部各省(区、市)应利用西部概念广泛传播的时机,进一步共建西部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将旅游业发展的潜能激发和释放出来[1]。

1.2 区内交通条件逐步改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合作奠定了基础

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费用高,交通设施落后,不仅限制了西部内部之间的联系,也限制了西部地区同外部的交流。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各地区的交通问题,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都自成网络,覆盖了大部分西部地区。如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三条铁路干线;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降低了人们进入西部的难度;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的建设改善了西部交通设施;航空运输方面,各地也纷纷发展起了多条省际、区际、国际航线。

1.3 具有相同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西部各省区市的客源市场大致相同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海外市场,也是西部各省市区开展合作的基础之一。据国家旅游局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方面,西部地区正是这些旅游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2]。

西部各省区市的海外市场大体相同,主要的客源市场是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在国内市场方面,西部的国内游客还是以大中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共同的国内外客源市场为拓展客源市场和市场营销合作提供了基础。

2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2.1 西部地区区内旅游合作现状

2002年,四川省与陕西省签订了《川陕旅游协作框架》,开创了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先河。之后,西部各省区纷纷效尤,如西北五省共同打造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川滇藏三省共同合作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联合开发的澜沧江—湄公河民族风情—热带风光跨国旅游区等等。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大致分为西北、西南旅游合作区域及西北、西南的省份与邻近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目前,西部各省区的旅游合作越发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对旅游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各省市越来越落后,东西部差距拉大。为了缩小这一差距,繁荣西部经济,中央在1999年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省市针对自身资源优势,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为了共同的目标,各省区为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发,进行资源整合,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加大各省市区之间的合作。2002年,四川省与陕西省签订了《川陕旅游协作框架》,开始了实质性的区域旅游合作。继而,西部其他地区也相继联手打造旅游品牌。2004年2月,四川省与重庆市签订了《关于加强川渝两省市旅游合作的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构建川渝无障碍旅游区的步骤和措施;西北五省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川滇藏三省联合投资五百亿共同推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3];2009年6月18日,西部12个省区市在重庆签订了《中国西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联合打造西部旅游品牌。

第二,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了西部旅游的可进入性。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良好的旅游区应该是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西部地区的道路建设,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加强了西部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各省区之间也大修公路,开拓航空线路,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各省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争取实现旅游业中的交通无障碍,更好的促进各省区之间的合作。

第三,区内旅游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西部各省区旅游局之间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书,在各省区推行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旅游,即推行“三个无障碍”和“五个共享”旅游[4]。在西部部分省区之间可以跨省区设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各旅行社无需经过地接社或配备地陪,可以直接在其它省区进行导游服务;各旅行社共同设计旅游线路,把各省区的知名景点串联起来,共同宣传。

2.1.1 西北地区旅游合作现状

西北地区通常被称为“大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六个省区。这六个省区都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通向中亚与南亚、欧洲及俄罗斯的重要门户。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是我国仅次于西南的第二大多民族区域[5]),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是西北六省区旅游合作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西北六省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主要构建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漠黄河草原旅游区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三个旅游大系统[6]。

(1)“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是以打造“丝绸之路”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丝绸之路”是西北地区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也是西部地区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该区内高山、雪峰、戈壁、湖泊等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古遗址串联分布,形成了一条富有世界魅力的旅游带。该区的主要产品有游牧文化、丝绸文化、草原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西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

(2)大漠黄河草原旅游区。大漠黄河草原旅游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及附近省区,包括宁夏、内蒙古和甘肃。它是以黄河上游为核心的大漠黄河草原旅游区。该区主要是以西夏历史文化、回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沙漠、戈壁、草原、黄河、沙漠湖泊等旅游资源为合作基础,形成各省区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大漠黄河草原旅游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本区旅游观光、体验大漠风光、感受草原风情,最终形成多赢的局面。

(3)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青藏高原独特、复杂和多样化的气候、水文、地势特点,众多的美丽山川、植被、多样的物种,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使其形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这都是其先天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该区主要是以高原风光、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巨石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藏医藏药学等旅游资源为合作基础。

2.1.2 西南地区旅游合作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区域,民俗风情浓厚,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重庆六个省区市,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也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

(1) “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是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联合打造的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它同“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旅游合作中的精品。“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是2004年11月正式合作启动的,以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康巴文化、宗教文化、雪山草原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为主要的旅游产品。

(2)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圈。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圈是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联合打造的旅游区,也称作“金三角”旅游区。此旅游区位于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交界处,以重庆、泸州和赤水为支撑,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故称作“金三角”旅游区。“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由江津四面山、四川合江佛宝原始森林景区、贵州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组成,内部拥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产品。

2.2 西部地区与区外合作现状

目前,西部区域旅游合作从地方到省际,再到国际间的合作,从区内走向了区外。

2.2.1 “泛珠三角”9+2无界限旅游圈合作

2004年6月3日,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9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立了泛珠三角合作区,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5]。

2.2.2 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

重庆市与湖北省两省联合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7],打破区划障碍,整合三峡区域旅游资源,共同创造三峡国际旅游品牌,一个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跨省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形成。

2.2.3 西部地区与接壤国家的旅游合作不断加强

云南、广西全面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并在滇缅高速公路、湄公河流域旅游开发等多个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西藏与周边国家区域旅游合作面临新机遇,特别是在中国和尼泊尔旅游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领域,发展合作内容,挖掘旅游资源互补性和市场拓展潜力,加快相互间旅游业发展。此外,内蒙古与蒙古国的旅游合作也不断拓展。

2.3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近10年的历程,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2.3.1 制度化建设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区域旅游合作是跨区间的共同行动,其涉及的协作层面较多,牵扯的区域间利益分割也很复杂,所以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构(组织)及常设机构,制定协作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化建设在当前西部区域旅游合作中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其合作就可能停留在口头或意识。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地区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建立起制度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合作实践并不多。

2.3.2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缺乏明确的协作战略

西部旅游合作提出共同促销、共同享有资源与市场、共同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但缺乏基本的参照依据——西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更多的是提出一种设想和愿望,如黔川渝边界生态旅游区建设,至今未有动作。

2.3.3 协作深度不够

西部域旅游合作更多强调的是市场宣传和形象推广合作,而在旅游其它要素合作上表现力度不够,譬如外地旅行社组团到异地旅游必须由当地旅行社接待;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异地必须交纳附加费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2.3.4 协作主体较为单一

政府旅游行政部门是当前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却退居背后,动作不大,明显有违市场原则。究其根源乃是旅游协作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的权属归属于国家,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企业的间接利润源头,导致旅游企业合作缺乏直接动力。

2.3.5 过分强调局部利益使政府旅游难以合作

少数旅游资源所在省区出于自身局部利益考虑,人为把整体性旅游资源分割销售,造成旅游资源市场形象模糊或形象不完整。比如长江三峡是世界级旅游资源,却使游客产生“谁是长江三峡的所有者,湖北宜昌?重庆?”的疑问,因为每年宜昌和重庆都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

2.3.6 整体旅游形象缺失

西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内涵丰厚,各地在努力塑造自己旅游形象的同时,忽略了西部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从而导致西部地区至今没有确立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因而,亟需有一个鲜明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推介给大众,以在全国旅游地域大系统中形成特色独具、不可替代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3 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对策

3.1 统一规划,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西部区域旅游要素的组合竞争力高低直接决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持续稳定性,所以整合西部旅游要素,提炼出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旅游产品是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头等大事,而这一切皆可在西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要搞好区域内部分工和协调,在整个区域内统筹考虑产品结构、项目建设、接待设施及旅游环境等各方面问题。在规划过程中,要构筑体量大、等级高的旅游新平台,要以世界眼光来对西部旅游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突出个性,展示共性,联动发展。

3.2 拓展西部旅游合作的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有四个层次:一是旅游资源之间的协作,二是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三是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四是旅游各要素的全面协作。在上述四个层次中,一、二类较常见且层次也较低,三、四类层次较高且复杂。在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旅游资源的合作,应拓宽合作的内容,多加强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线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地社会秩序的合作。做到规划科学合理,合作内容丰富多彩,提升西部旅游合作的层次,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3.3 创新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目前,高效的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旅游合作机制不健全,导致旅游市场不规范,政出多门,出现问题人人避而远之,有利可图则争先恐后。对此,在西部旅游合作中应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制度,注意在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做到真正的权、责、利对等,创造良好的旅游合作机制。创新西部地区旅游合作机制,一是通过明确的西部旅游协作组织章程,规范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各合作单位共同组建西部区域旅游协作理事会,理事会选举出理事长和理事,理事长主持召开理事会制定协作章程,在协作章程内规定出理事会召开办法与程序、各协作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二是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政府。针对一些资源价值极高而又人为被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地,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实行对资源管理权利的有效集中,组建以资源所在区域为空间范围的一级政府机构。该机构除行使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外,还行使对资源所在区内的各级行政机构的行政管辖权、经济管理权、治安管理权等。

3.4 合作培养旅游人才并加强人才交流互动

人才素质决定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在西部旅游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旅游教育合作:(1)从外部引进人才 ,针对大多数高精尖人才不原意进入西部地区,各地政府应给于优惠政策,包括福利、工资等方面都应给于相应的照顾。(2)对区内要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合作。比如合作建设旅游院校,培养旅游业的后备人才,对现有的旅游人才进行合作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3)西部各省区市还应该加强区内区外人才交流。西部各省区的旅游人才参差不齐,有些省旅游人才已经趋于饱和状态,而部分地区缺少旅游服务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行人才借调策略,加强人才流动,实现旅游人才共享;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也可开展跨省交流,干部相互挂职交流,促进相互了解。

3.5 联合打造“西部旅游”新形象

西部域旅游发展应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打造西部区域旅游品牌,塑造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共同培育旅游市场。比如:可以根据西部域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将西部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神秘的西部”。西部12省区市应从大局着眼,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合作基础,加强西部旅游形象定位的研究,联合打造“西部旅游”新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促销。从西部旅游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区域协作战略,在旅游促销方面以整体宣传促销为主。具体做法是联合参加大型国际国内的旅游交易会和博览会,统一布展,形成西部地区整体形象;联合组织大型促销活动,树立西部地区整体形象。(2)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精品旅游产品。对12省区市的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对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品牌塑造,提高各产品的知名度;对未开发的旅游产品,共同策划,联合开发推出优质旅游产品。(3)联合宣传。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宣传品的制作,提高旅游宣传品的质量。共同设计旅游线路,把各部分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共同宣传,加强旅游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西部旅游网络体系,做好整体网上营销工作。

[1]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与途径[N].人民日报,2005-07-27.

[2]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扩大旅游合作 四川旅游合纵连横求共赢.四川日报网络版.

[4]张广瑞.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NO.4[Z].2005,5(旅游绿皮书).

[5]王生鹏.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

[6]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西部旅游投资规划[Z].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7]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旅游区区域旅游
分割区域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