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临床价值
2011-08-15芦彩霞
芦彩霞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第三位。发病率在国外较高,头胎多见,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胃蠕动波、右上腹包块三大症状。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患儿将发生营养不良,重者会因严重营养不良而衰竭死亡。以往诊断以X线钡餐来诊断。但X-Ray为创伤检查,新生儿不合作,易引起吸入性肺炎,不易被家长所接受。而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幽门管长度,幽门肌厚度,还可了解胃蠕动情况,而且诊断符合率高,所以超声越来越成为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首选检查手段。现总结50例新生儿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新生儿,男婴38例,女婴12例,年龄平均70 d,不同程度的呕吐,拒乳,有的甚至为喷射性呕吐。32例患者上腹部和剑突下可触及包块。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对患儿上腹部、剑突下做横向及纵向扫查,并不时移动探头,仔细观察,特别是对幽门部做实时动态观察。
1.3准备条件 由于患儿年龄偏小,需要特殊条件准备。1患儿应禁食4 h以上,减少胃肠气体干扰,并可观察是否有胃内容物。2检查时可饮水或哺乳动态观察,一方面可使患儿安静,另一方面可通过饮水观察胃腔和狭窄的幽门关系。3检查时可采用右侧卧位。
2 结果
本文采用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标准是:幽门肌厚度>4 mm,幽门管直径>14 mm,幽门管长度>15 mm[1]。
35例患儿超声图像表现为幽门肌增厚>4 mm,幽门管变细变长>16 mm,幽门管直径增大>14 mm。上腹部及剑突下纵切见梭形低回声包块,呈“宫颈管”征[2];横切见高-低-高回声,呈“靶环”征。胃腔明显增大,胃内可见潴留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受阻,胃窦蠕动频繁及逆蠕动,2 h后胃腔没有明显变化,仍处于充盈状态,并且患儿呈喷射性呕吐,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后经手术证实。
4例患儿超声图像表现为幽门肌厚度在3~4 mm之间,幽门管长度在14~16 mm之间,局部管腔狭窄,胃腔增大,但可见少许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2 h后胃腔略见缩小。患儿呕吐不频繁,超声诊断怀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定期复查。后经临床治疗,症状缓解。一年以后,超声复查,幽门部恢复正常。
11例患儿超声图像为幽门肌厚度在1~2 mm之间,幽门管正常,幽门管腔不狭窄,胃腔增大。2 h后胃腔缩小,患儿呕吐量少。超声诊断幽门未见异常。临床考虑幽门痉挛,给药药物治疗,数日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国外发病率高于国内。它占我国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的第三位,发病原因尚无定论。但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工作,在遗传因素、幽门肠肌层神经丛、胃肠激素、肌内功能性肥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都可以影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发生。文献报道,主要是幽门肌神经丛的发育缺陷或变性从而阻断了幽门生理上的反射弧,使幽门功能失调,进而使幽门环肌发生变性痉挛,刺激而导致幽门不同程度的狭窄。
患儿症状出现于3~6周后,呈喷射性呕吐,进行性加重,呕吐物少凝乳,不含胆汁。体检时患儿右上腹部可扪及橄榄型,光滑质硬的幽门肿块。有的患儿还可看到蠕动波。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是X线钡餐检查和超声检查。X线表现为“肩征”、“鹰嘴征”等,再结合临床可确诊。但X线有更大的辐射性,对婴幼儿发育不利,并且钡剂有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患儿家属不易接受。
以往,胃肠超声易受气体干扰,其应用受到限制,但本病是一个例外。首先,新生儿腹壁薄,我们应用高频超声,增加近场的清晰度。另外,高频探头较凸阵探头更易与腹壁贴紧,避免更多气体干扰。最后,高频超声可动态的与某些疾病鉴别,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正常小儿的幽门肌厚度在1~2 mm之间。本文采用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标准为幽门肌厚度>4 mm,幽门管长度.>16 mm,幽门管直径>14 mm,超声的特征性图像为“宫颈管征”、“靶环征”。但尤以幽门肌厚度是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最精确标准[3]。35例患儿均符合上述标准,并且全部经手术证实。4例患儿幽门肌厚度在3~4 mm之间,怀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后经内科治疗,超声的动态观察,一年以后幽门部超声检查正常。另外11例患儿幽门肌厚度正常,胃腔大,但未见有“宫颈管征”、“靶环征”,考虑幽门痉挛。后经解痉治疗,患儿症状缓解。
高频超声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幽门肌厚度,幽门管的长度和直径,胃内容物的潴留和蠕动情况,还可以准确测量幽门肌厚度,幽门管长度,幽门管直径,能准确反映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狭窄情况,并且能和某些疾病相鉴别,如幽门痉挛,胃扭转等,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诊断有较强的特异性,诊断符合率高。相对于X线,超声具有简便,安全,无创伤,可重复性的优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现已取代X线检查,成为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的首选方法,并且能为临床提供广泛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夏焙,吴英.小儿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2-313.
[2]徐建军,王练英.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实用儿科杂志,1989,4:98.
[3]王继红,陈红伶.实用小儿胃肠病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7:2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