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治疗87例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
2011-08-15陈玉军郭知伟姜建强王欣王宝庆杨俊杰
陈玉军 郭知伟 姜建强 王欣 王宝庆 杨俊杰
脑胶质瘤亦称神经胶质细胞瘤,是由神经上皮组织衍化来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最为多见,国内统计约占颅内肿瘤的44.6%[1]。笔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对87例脑胶质瘤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脑胶质瘤患者,男48例,女39例,年龄18~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偏瘫、意识障碍、视力降低或视力物模糊、癫痫等。其中肿瘤位于顶叶19例,额叶31例,颞叶18例,小脑半球8例,丘脑11例。
1.2 手术方法 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设计手术切口,以充分暴露肿瘤为目的,利用有效的骨窗,减少无效的脑组织暴露。采用冠状入路、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等手术入路。全麻下常规开颅,打开硬脑膜后显微镜下手术,从最接近肿瘤表面的部位切入,镜下见肿瘤位于脑白质内,呈紫红色或鱼肉状。从肿瘤外围水肿带或胶质增生带进入,严格遵从一看、二摸、三穿刺、四快速活检的原则,边分离边用脑棉保护脑组织,直到肿瘤切除,彻底止血。本组行肿瘤全切除术50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术29例,部分切除术8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2]①显效:肿瘤病灶消失;②有效:肿瘤缩小在50%以上;③无效:肿瘤缩小在25% ~50%之间。
2 结果
87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后,显效51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83例有效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其中能正常工作及生活38例,生活能自理19例,生活不能自理12例,复发14例,复发率16.9%。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脑胶质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而且切除越早、越彻底,患者预后效果越好。
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特性,与正常组织交叉、混杂在一起,两者边界不清。如何彻底切除肿瘤,减少手术损伤,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开颅肿瘤切除术是根据视觉来确定肿瘤与浸润组织之间的界限,切除肿瘤时容易损伤正常脑组织及重要功能结构,所以有时很难全切除肿瘤,术后易复发;而且在肉眼下手术很难分清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不利于全切及重要功能结构的保护。此外,传统开颅切除肿瘤往往取相对较大的骨瓣,有时为防术后复发产生高颅压,甚至去除骨瓣,使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显微手术可帮助术者更清楚地辨别肿瘤组织、肿瘤增生带、瘤周围组织水肿带和正常脑组织,限于肿瘤周边进行分离,既可能做到镜下肿瘤全切除,又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功能区脑组织及重要的脑功能血管,较好地保留神经功能[3],明显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误伤。为了便于手术,减轻肿瘤周围水肿症状,本组患者在行显微手术前半小时采用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脉滴注[4]。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显微镜视野,从肿瘤外围水肿带或胶质增生带进行分离,边分离边用脑棉片保护脑组织,直至肿瘤完全切除。对于非功能区的肿瘤,可适当放宽切除范围,将肿块及周边水肿脑组织适量切除。对于功能区的肿瘤,应该严格界定肿瘤的范围,仔细辨认肿瘤组织与脑组织的边界,严格限制在肿瘤边缘进行切除。对肿瘤分界不清而且肿瘤较大者先行瘤内切除,再分离肿瘤边界,内减压后再沿周边胶质增生带逐一切除。如果肿瘤位于深部或功能区时,应由肿瘤中心施行切除,向周边切除,或行肿瘤部分切除,尽量避免伤及正常脑组织,以免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本组87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后,显效51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83例有效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其中能正常工作及生活38例,生活能自理19例,生活不能自理12例,复发14例,复发率16.9%。通过临床应用,笔者认为显微手术切除脑胶质瘤具有以下特点:①术野放大、照明充足、能够更清晰辨别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界面。②出血量少,在电凝止血时仅限于肿瘤供应血管,而不盲目处理邻近肿瘤的较粗大血管,对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了妥善保护,可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③术中借助脑自动牵开器暴露病变,减少了牵拉性脑损害,将微侵袭降低到最低限度。
总之,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显著,能较好地保留重要的神经血管功能,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从而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和死亡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1] 赵继宗.颅脑肿瘤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234.
[2]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9-420.
[3] 苏科,易石坚,向征.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分析.医药产业资讯,2006,3(12):34-35.
[4] 陈臻,姜勇.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胶质瘤120例.广东医学,2006,27(12):1859-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