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常见护理隐患及预防措施
2011-08-15梁新芬张淑红
梁新芬 张淑红
急诊科的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不确定因素多。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娴熟、思维超前,有预见性,处事果断敏捷。能结合个人经验和患者愿望,整合患者复杂的资料信息,作出较好准确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服务[1]。现总结多年来在急诊科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护理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防措施。
1 急诊科护理工作常见隐患
1.1 应急能力低 由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老化,预见性差,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独立应对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及护理。
1.2 安全意识较差 ①平时不注意学习抢救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消毒[2]。一般故障的排除;替代的方法。②毒麻、抢救药品的保管、请领不及时,帐物不符。③个别护士抱有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得过且过。④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1.3 责任心不强 ①个别护士以能熟练完成各项技术性工作为主要任务,对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不善于发现,更不善于思考。②抢救患者的口头医嘱未听清,错用或重复用药。③病情观察不及时或观察不仔细,不能准确判断异常情况的来源,甚至反应麻木,不知所措。
1.4 法律意识淡薄 ①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事后患者或家属作为指证医院的依据。②对疼痛折磨、醉酒以及无经济能力的患者处置不妥,造成对病情的错误判断,治疗程序混乱等。③告知义务不能有效落实,造成日后投诉、纠纷等。
1.5 院前急救易出现的隐患 ①呼救电话接听不祥、未详细询问病情、发病时间、地点,导致延误患者的抢救。②出诊速度慢,未按规定时间到达现场,延误抢救。③抢救物品准备不全、不充分、不适用,导致现场抢救不力。④抢救技术不过硬。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故障、简易呼吸机操作不熟练、心肺复苏的力度、部位不准确,心电监测电极板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院前急救质量。⑤病情观察误差,误诊,导致抢救治疗无效。如:牙痛、腹痛、胃痛不能考虑到心梗的前兆。⑥途中转运交代不详。造成昏迷患者发生窒息、外伤出血过多造成休克等。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培训,使急诊科护士掌握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观察方法及护理要点,抢救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及一般故障的排除和替代方法。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管理、保养、维护等工作。定期组织理论、操作、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心肺复苏)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
2.2 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同情心,热情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可亲。娴熟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使患者感到可信、安全。了解患者所想、所需,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基本需要,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融洽医患关系,避免纠纷。
2.3 加强法律意识 ①严格遵守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抢救患者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述一遍,执行后保留空的安瓿,抢救结束后核对,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应用急救药品抢救危重患者是临床医生急救意识的一种体现,而护士对抢救药品的应用则是医生急救思维的延伸。②在抢救现场,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积极应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不得长吁短叹,互相指责,更不得无视患者危险的发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对遇到有价值的问题善于发现。急、危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的病情观察工作通常是通过护士完成的。这就需要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合格的护士对病情有预见性,对突发的病情变化有独立思考和抢救能力[3]。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如:有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诉头痛剧烈、呕吐。此时护士提醒医生给患者做CT检查,结果显示再次出血。病情观察不应仅限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例如高血压患者发生脑疝后,通过降低颅压的脱水治疗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检查患者血压已降下来,这时护士应考虑是甘露醇的利尿作用引起的尿潴留等。
2.4 院前急救防范措施 ①坚持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复合外伤的处理等训练和考核。②认真接听呼救电话、问清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信息,针对患者的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品、仪器、药品。③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院部取得联系。
2.5 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抢救结束后都要总结本次抢救过程中的得与失,并集体讨论,成功之处要形成制度,不足之处要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学习与实践,积累了相关的经验,科内护士的应急能力、观察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患者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科内差错、纠纷的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1] 刘虹.循证护理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当代医学,2009,16(5):75.
[2] 汤兰.神经外科护士急救思维的培养.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7(7):625.
[3] 张梅花,阎海波.急诊科常见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新疆医学,2009,39(1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