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2011-08-15王春玲
王春玲
1 原因分析
我院输液中心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输液反应的患儿有261名,现总结如下。
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分为4种:①药物因素:经检测发现药物外观变化(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瓶口松动、安瓶裂缝等)或发现热源及微粒超标。②输液器具因素:经检测发现输液瓶、输液器、注射器热原及微粒超标。③操作因素:经检测同一批号的其他药品和输液器具热源及微粒均不超标且无其他质量问题。④患者因素:经检测无其他原因可循。
发生机制:热源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源包括了细菌性热源、内源性高分子热源及其化学热源等,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源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源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热源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2 预防
2.1 严把药物及输液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1]。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改善治疗室环境: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严格做到: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 h,每周2%过氧乙酸8 ml/m3煮沸熏蒸30 min。每日用含氟的500 mg/L优安净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2.2 严格操作规程 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瓶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平割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1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2]。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2.3 加强护理 输液时,由于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出现输液反应时,患儿不能及时表达,所以要求我们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如在输液过程中,若发现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及发热等症状,应考虑为输液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输液结束后,让患儿在门诊观察半小时以后再离开输液室,以利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出现意外及时给予处理。
2.4 合理用药 注意配合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置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浑浊。配置粉剂药品要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业配置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含K+、Ca2+、Mg2+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儿一定要控制滴速。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
[2] 林丽琼.影响输液速度的若干因素分析.学会月刊,2002(2):48.
[3]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