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
2011-08-15何江徐志文
何江 徐志文
变应性鼻炎是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Ⅰ型(速发型)疾病,是耳鼻咽喉科较难治愈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许多并发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在鼻内窥镜下用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19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变应性鼻炎患者190例。男108例,女82例,年龄15~65岁,平均36.3岁。病程为1年~20年,平均7.1年。症状分级记分(8.06±0.68)分,体征分级记分(2.32±0.39)分。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且均经长期多种治疗也有发作者。
1.2 治疗方法 在鼻内镜直视下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及收缩后,使用珠海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微波治疗仪,微波治疗输出功率为30~40W,时间3~5 s,凝固鼻丘约0.5 cm范围的黏膜,使之发白,视患者的鼻塞、打喷嚏的程度分别行下鼻甲、中鼻甲前端凝固,鼻中隔与下鼻甲前端相应的黏膜表面进行竖划凝固2~3道,当治疗区黏膜呈乳白色的改变即可。术后口服抗菌素及适量的激素,用呋黄滴鼻液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滴鼻,以减轻鼻腔黏膜反应性水肿,防止粘连。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全部患者进行随访一年以上,190例患者中显效90例(47.4%),有效 82例(43.2%),无效18效(9.4%),总有效率(90.6%)。症状分级记分(2.82±1.89)分,体征分级记分(0.86±0.6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症状及体征分级记分,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显示,术后3~5 d鼻腔分泌物较多,鼻塞症状加重,之后症状逐渐减轻,术后两周的术创面基本愈合,术后一个月左右效果较好。其中11例因症状改善不明显而于手术后一个月再次行微波治疗,之后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无鼻腔粘连、鼻内干燥、嗅觉减退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后1年复发5例,2年复发8例。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连续阵发性喷嚏、流清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污染、室内装修材料中苯、甲醛、氨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等因素,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与抗原、抗体有关,已与鼻腔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高有关。筛前神经是富含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主要分布在前组筛窦和鼻腔前部(鼻丘、鼻中隔前上部、中鼻甲和下鼻甲前端),而鼻腔前部是浆液腺的高密度区和最敏的部位,两者与鼻腔分泌、喷嚏等反应密切有关。而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利用其热效应,组织局部温度可以升高至65℃ ~100℃。生物组织受微波辐射后,组织中的水分、离子和其他分子的偶极子受到急速电场变化而出现取向运动,进而发生旋转产生热效应达到治疗目的[1]。微波对筛前神经分布区域(包括鼻中隔前上方、鼻丘、下鼻甲前端及相对应的鼻中隔)的黏膜凝固后,使鼻腔黏膜丰富的神经未梢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得以封闭,阻断神经反射,降低对外界空气,物理因素不良刺激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过敏反应。其特点是:损伤部位边界清,无出血,无焦痂。下鼻甲黏膜下存在丰富的胆碱能神经节细胞,电凝后,封闭了黏膜下的小血管、淋巴管,使下鼻甲腺体缩小萎缩,破坏下鼻甲黏膜的胆碱能神经,减少了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了对致病原因刺激的敏感性,减轻血管扩张和降低腺体分泌,从而改善了症状,改善了鼻腔通气。
神经肽SP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中已被认识,鼻黏膜SP肽能使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SP的大量释放可能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病理基础,微波对SP的分解、灭活、减少鼻部SP水平有一定的作用[2]。鼻丘是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扳机点和敏感区之一,破坏此区可明显降低鼻腔的过敏性反应,筛前神经是鼻腔的主要副交感神经。采用微波热凝破坏筛前神经外侧支和中隔支,可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或消失。鼻腔喷嚏反射弧的传入径路破坏,Ⅰ型变态反应不能发生,过敏性鼻炎因而不能发作。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可以在直视下准确确定部位,具有视野清楚,无出血,操作简单,疗效满意等优点。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鼻中隔竖划凝固时,两侧凝固部位要错开,防止造成鼻中隔穿孔;此外,微波凝固下鼻甲时,应注意下鼻甲对收缩剂的敏感程度,敏感度好的下鼻甲凝固汽化组织不宜过深,以防造成下鼻甲坏死过多致出血及萎缩。
[1] 李明奇.鼻内筛前神经微波热凝固治疗常年性鼻炎.中国厂矿医学,1998,11(3):195-196.
[2] 马代林.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90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