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被××”的结构特征及语用功能
2011-08-15许艳平
许艳平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另类“被××”的结构特征及语用功能
许艳平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近年来兴起的“被××”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另类结构。在结构形式上,“被”可以与不及物动词甚至形容词、名词搭配,“被”与“××”之间的结合很紧密。在语用功能上,另类“被××”可以表达“被迫”、“否定”、“嘲讽”等意义。
另类“被××”;结构特征;语用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什么样的动词能进入“被”字句颇受关注。范晓认为,具有“+多价性”、“+动结性”的动词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1]熊学亮、王志军分析被动句的概念结构后发现,进入被字句的动词表达的是“致使性事件”。[2]由此可见,进入“被”字句的典型动词应具备“及物性”①、“致使性”、“动结性”等特征。然而,近年来“被”字出现了新用法。首先是“被”后紧跟特殊动词频频亮相,形成了一种复制性与类推性很强的结构形式;其次是“被”后承接什么样的成分似乎不受约束,不具备以上典型特征的动词也可以与“被”搭配,形成“被捐款”、“被代表”、“被分手”、“被增长”等说法,甚至连形容词、名词也可以自由出入“被××”中,组成“被开心”、“被幸福”、“被慈善”、“被豪宅”、“被精神病”等结构。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拟讨论的另类“被××”一族。
一、另类“被××”的结构特征
(一)搭配超常
在另类“被××”结构中,“××”不具备典型动词的语义特征,它们与“被”的搭配突破了语法常规。另类“被 ××”主要有这样几种搭配形式:
1.“被+不及物动词”
(1)甘肃统计局质疑工资“被增长”。(西北人才网2010-10-13)
(2)教育厅将严查大学生“被就业”。(《新华日报》2010-12-07)
例(1)中的“增长”、例(2)中的“就业”都是不及物动词,它们不具备“被”字句中动词的典型特征,与“被”的搭配不合语法规范。类似的搭配组合还有“被自杀”、“被失踪”、“被撒谎”、“被成长”、“被辞职”等。
不及物动词中还有一部分是交互动词,它们与“被”的组合也突破了句法限制。例如:
(3)“被分手”也不会阻止你被爱。(搜狐网2009-08-25)
(4)朴智星和金妍儿“被恋爱”。(《都市快报》2010-06-13)
(5)妻子“被离婚”,丈夫判重婚。(《清远日报》2010-09-19)
“分手”、“恋爱”、“离婚”表示多个对象之间的交互动作,也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再接受事宾语,所以,一般可以说“某某与某某分手”、“某某与某某恋爱”、“某某与某某离婚”,而不会说“某某分手某某”、“某某恋爱某某”、“某某离婚某某”。显然,这些交互动词也是不能进入典型“被”字句的。
2.“被+形容词”
(6)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东亚网2009-08-04)
(7)电动汽车充电市场“被繁荣”。(凤凰网2010-05-31)
例(6)中的“小康”、例(7)中的“繁荣”都是形容词,不具有动作性,也不符合“被”字句的表达要求。类似的说法还有“被和谐”、“被开心”、“被快乐”、“被幸福”、“被高兴”、“被寂寞”、“被健康”等。
3.“被+名词”
(8)按照40个小时算,很多上班一族均“被网瘾”了。(《新快报》2009-09-01)
(9)文化浮夸“豪宅”林立,普通购房者屡屡“被豪宅”。(《楚天都市报》2009-08-27)
例(8)与例(9)都是名词进入“被”字句,也不符合现有语法规范。
4.“被+及物动词”
(10)教师捐款“被自愿”为哪般?(东北新闻网2010-02-09)
(11)无证出租土地,村民称“被代表”。(《南方都市报》2010-02-02)
例(10)中的“自愿”、例(11)中的“代表”虽然具有及物性,但这些动词所包含的自动性特征不符合“被”字句要求。因此,它们与“被”的组合搭配也是超常的。
5.“被+动宾短语”
(12)20余省市撤村圈地发土地财,失地农民“被上楼”。(《新京报》2009-08-16)
(13)由于一些商家不诚信,不少消费者屡遭“被服务”、“被收费”。(中国新闻网2010-08-31)
这里的“上楼”、“收费”已经是动宾短语,后面也不可能再出现受事宾语,这一点与不及物动词类似。一般来说,它们也不能与“被”搭配。
可以看出,以上例句中的“××”都不符合典型“被”字句要求,它们与“被”所形成的几种搭配都属于超常搭配。
(二)结合紧密
典型的“被××”结构很松散,“被”与“××”之间经常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被”的宾语和“××”的状语。例如:
被打→被狠狠地打
被打→被他打
在这里,“被狠狠地打”中插入了“打”的状语,“被他打”中插入了“被”的宾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类“被××”结合紧密,中间一般不会插入“××”的状语和“被”的宾语。笔者曾考察网易新闻中另类“被××”的使用情况,考察时间段为2009年8月10日至2009年9月10日,共搜集另类“被××”结构498个。考察结果为,插入“××”状语的结构为0个,插入“被”字宾语的结构为2个,仅占0.4%。
仅就“被”字后插入宾语而言。按照一般的语法规则,“被”字后面有时是必须出现宾语的。比如,当“被”与动词语义不协调时,“被”字后面必须出现宾语。莫红霞认为,“被”字宾语是“被”与动词语义的协调因素,当中性动词同“被”字句的贬义色彩发生矛盾时,“被”字宾语必须出现。[3]崔玉珍、潘海华也指出,当“被”与后面动词存在语义冲突时,会降低句子的接受度;一旦“被”后加上了动词的施动者,语义冲击就会消失,句子的接受度也会变高。[4]然而笔者发现,这一语法规则对另类“被××”往往不起作用。
另类“被××”中普遍存在着语义冲突。这些语义冲突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动作性”与“非动作性”之间的冲突。“和谐”、“幸福”、“小康”、“繁荣”等是形容词,“网瘾”、“豪宅”等是名词,本身都不具有“动作性”。它们进入“被××”后,必然会与典型“××”之间形成语义冲突。
第二类:“及物性”与“非及物性”之间的冲突。“自杀”、“辞职”、“失踪”、“成长”等是不及物动词,它们与“被”组成“被 ××”后,其自身的“非及物性”与典型动词的“及物性”之间也会形成语义冲突。
第三类:“被动”与“自动”之间的冲突。“被自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既然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又为何要用表示“被动”的“被”来修饰呢?显然,这一搭配在形式上突破了语法规范,在语义上也充满了矛盾冲突。
第四类:“可控”与“非可控”之间的冲突。“慈善”、“开心”、“快乐”、“幸福”都是不能控制的,而“被”则表示受到了外力支配,两者之间存在语义矛盾。显然,这些词与“被”组合以后,也会形成语义冲突。
另类“被××”中的语义很不协调,但是插入宾语的情况却很少见。除了前面的例句,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
(14)河南林州寅吃卯粮预征税收,民企戏称“被光荣”。(《中国经营报》2009-10-17)
(15)东莞打工仔“被辞职”,被赶出厂跳河身亡。(新浪网2010-05-6)
(16)痴情女找人冒充男友领证,男友莫名“被结婚”。(《武汉晚报》2010-08-17)
(17)用品成人化,孩子“被长大”。(《北京晚报》2010-05-26)
这里的“被光荣”、“被辞职”、“被结婚”、“被长大”都包含着语义矛盾,但是,这些结构中都看不到“被”的宾语。原因很简单:“被”的宾语以施事居多,而施事是与受事相对应的,而在另类“被××”中“××”没有受事,自然就没有施事,有的只是性状或动作主体。在笔者所搜集的例句中,这些性状或动作主体一般会置于句首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被”与动词之间存在着语义冲突,这些主体也不再可能出现在“被××”结构中了。
由此可知,另类“被××”完全不受语法规则制约,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结构紧密的组合体,中间一般不会插入其他成分。
二、另类“被××”的语用功能
(一)表达“被迫”、“无奈”义
追根溯源,现代汉语中的介词“被”来自于表“蒙受”、“遭受”义的动词“被”。早期的“被”字句常用来叙述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5]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被”字句的表义随之丰富,可以表示如意、受益或中性意义。但据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统计,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仍倾向于表示不如意、受损等意义。[6]认知语言学也认为,“被”字句含有“倾向于致使某实体受影响而变”的概念语义。[7]“被”字句的这种语义特征有利于凸显言语表达者的“被迫”、“无奈”之义。下面来看几则例句:
(18)电视直播现场,在镜头之外有专人指挥观众鼓掌。观众称自己“被鼓掌”,属于“被自愿”系列。(《三晋都市报》2009-08-10)
(19)一次酒后,他红着眼睛说,他娶了滚装船,她嫁了加拿大,他们都是无奈而为之。如果套用时下流行的词,就是“被恋爱”。(《重庆晚报》2009-08-22)
在例(18)中,“被鼓掌”是因为有“专人指挥观众鼓掌”,可见鼓掌不是自发自愿的行为,带有强迫无奈的意味。在例(19)中,“被恋爱”则直接与“无奈”联系在了一起,显然也是被迫的。
从很多另类“被××”的产生中,人们也能看出其中的被迫与无奈。比如,2010年4月8日的四川新闻网就报道了一则新闻:《小学生作文“被撒谎”,写想坐奔驰回家被打屁股》。新闻中有一个片段很令人深思: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复在日记中说了真话,自己放学回家很累,很想坐爸爸的奔驰,结果招来了爸爸的一顿巴掌,原因是“小小年纪,好逸恶劳”。小复没有办法,只好重新写道:“今天放学,我又是走回家去的。和煦的春风吹在我脸上,我心情非常高兴,因为我锻炼了身体,又保护了环境。”这一次他受到了表扬,大家皆大欢喜。说真话招来痛打,说假话受到鼓励,可见,小复的“撒谎”是被迫的。
此外,还有一些“被××”令人很无奈。比如新生入学“被办”银行卡、“被买”手机,毕业生离校前花钱“被旅游”;公司职员休假不成,只好“被全勤”;《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马诺不愿意被选离场,但按照节目规则只得“被离开”;车市的火爆使得围着车转的四类人经常加班,生活天天“被忙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类“被××”都与被迫联系在一起。
(二)凸显“否定”、“质疑”义
很多另类“被××”暗含“否定”、“质疑”的意思。此时“××”是“A”,“被××”是“非A”,“被”相当于一个表示否定与质疑的类词缀。请看下列新闻标题:
(20)公交新方案,优惠还是“被优惠”?(《21CN周刊》2009-11-10)
(21)商家收费藏于暗处,市民屡屡“被服务”。(中国新闻网2010-08-31)
(22)视频监控原来是“纸老虎”,ATM机长期“被安全”。(中国江苏网2010-04-09)
(23)三孔门票在质疑中涨价,不少市民感觉“被听证”。(中国广播网2010-06-05)
在例(20)中,“被优惠”与“优惠”对举,两者显然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被优惠”实质就是“没有优惠”;在例(21)中,“被服务”与“收费”彼此呼应,“被服务”也就是“假服务”;在例(22)中,“纸老虎”为“被安全”作了很好的注解:连视频监控都成了摆设,ATM机的“安全”肯定没法保障了;在例(23)中,老百姓对涨价提出质疑,可见“听证”只是走过场。
以上分析说明:在很多情况下,“被××”可以看作是一个表示否定与质疑的框架,动词、形容词等进入这个框架后,能传达出与自身的词义相反的言外之意。这一点,读者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解读。再如:
(24)可当群众一较真,真信了,欲享用这个改革开放30年“成果”时,却不幸发现是“被幸福着”,有的是“水中花、镜中月”,有的则是“望梅止渴”。(《大河网》2009-08-03)
(25)安徽省凤台县连续多年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县财政收入的第一位,却仍然戴着“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为什么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贫困”呢?(《凤凰博报》2009-07-22)
例(24)用“不幸”、“水中花”、“镜中月”、“望梅止渴”来形容“被幸福”,例(25)用“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县财政收入的第一位”与“被贫困”进行对比,说明“被幸福”是“不幸福”、“被贫困”是“伪贫困”。
(三)体现“不满”、“嘲讽”义
“不满”、“嘲讽”义的触发点也是“××”与“被”之间的语义冲突。理解这类结构时也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请看例句:
(26)“被有罪”还是“被无罪”:钱说了算。(《南方周末》2010-04-19)
(27)当慈善变成红头文件推动下的慈善运动时,公众不想“被慈善”都不行。因为在权力倒逼之下,慈善已经变成了人人拔毛式的索捐。(新浪网2009-08-12)
“有罪”与“无罪”本为客观事实,例(26)强行用“被”来修饰它们,意在说明罪行可以随意歪曲,“钱说了算”更是点睛之笔,直接道破了歪曲事实的幕后黑手。整个标题短小精悍,极具讽刺意味。“慈善”是一种不可控的行为,在例(27)中,它与“被”的“受影响”、“被迫”之义构成了冲突。结合特定的语境“不想”、“不行”、“人人拔毛”来理解,就不难领会“被慈善”所表达的不满与嘲讽了。
“被”是被动句的标志,“让”是主动句的标志,两者的句式、语义特征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分开使用。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当现有的工具不足以传达思维时,作者有可能会另辟蹊径,创造出“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致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8]另类“被××”与“让××”的连用就是这样一种不寻常的表现手段。作者有意而为之,目的在于嘲讽现实,表达心中的不满。例如:
(28)在一些地方,村长选举的结果可以内定,然后威逼利诱村民投票,让他们“被民主”;有些地方还会组织内部人士上网发帖,左右舆论,让网络论坛“被民意”。(龙口博客门户2009-08-16)
例(28)中的“让他们‘被民主’”、“让网络论坛‘被民意’”都是特殊句式,它们的特点是:形式上主动句与被动句相套叠,语义上正向致使与反向致使相累加,语用上主动者视点与受动者视点相对举。这种别扭的句式其实也是一种强化语义冲突的方式,其讽刺意味比单纯的另类“被××”结构更强烈。
三、结语
从大量用例来看,另类“被××”结构既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9],也是一种语言复制与类推现象。从结构上来看,“被”可以与不及物动词甚至形容词、名词等搭配,同时,“被”与“××”之间的结合很紧密,中间一般不插入别的成分。在语用功能上,另类“被××”可以表达“被迫”、“否定”、“嘲讽”等意义。形式简洁新颖,内涵意味深长,这正是另类“被××”一族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1]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2):79-81.
[2]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159-199.
[3]莫红霞.“被”字句中“被”字宾语有无的制约条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8-102.
[4]崔玉珍,潘海华.汉语“被”字句是一种话题——述题结构[M]//邵敬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2.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428-429.
[6]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J].汉语学习,1997(3):45-51.
[7]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7.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9]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修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注释:
①学界在区分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方面存在分歧。这里的“及物”指动词后面能直接加受事宾语。
[责任编辑:夏畅兰]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Variable"Bei××"
XU Yanping
(School of Litera ture and Journalism,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he"bei××"is a kind of variable structure.A s a language unit,"bei"can associate closely with intransitive verbs,or even adjectives and nouns.This kind of variable"bei××"has the pragmatic meaning such as"compelled","denied","ironic" and so on.
variable"bei××";structural features;the pragmatic functions
H 109.4
A
1673-5595(2011)01-0094-04
2010-10-22
许艳平(1975-),女,湖北仙桃人,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