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性膀胱炎诊治体会(附76例报告)

2011-08-15李永灿王海君殷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期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镜检查

李永灿 王海君 殷文

腺性膀胱炎诊治体会(附76例报告)

李永灿 王海君 殷文

目的总结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通过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行经尿道病灶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结果68例随访6个月~5年,治愈21例,好转4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结论膀胱镜及病理检查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病灶切除术加膀胱灌注是主要治疗方法。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病灶切除术;膀胱灌注化疗

我院自2000~2009年共收治腺性膀胱炎76例,均经膀胱镜及病理活检确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男12例,女64例,年龄30~78岁,平均45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48例,下腹疼痛不适15例,排尿不畅9例,镜下血尿17例,肉眼血尿3例。其中27例长时间以“尿路感染”治疗,3例误诊为“女性尿道综合征”行手术治疗。伴有尿道狭窄3例,尿道肉阜7例,尿道外口处女膜病变17例,合并膀胱黏膜白斑3例。男性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5例,膀胱结石3例。尿常规WBC升高者11例,RBC升高20例;超声检查提示膀胱占位者8例,8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膀胱不规则隆起,4例诊断为膀胱肿瘤。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病变位于三角区66例,其中11例同时有膀胱颈及后尿道病变,6例同时有输尿管口病变,位于膀胱侧壁及后壁6例,位于膀胱颈4例。病变呈滤泡样水肿或绒毛样增生;黏膜粗糙,不光整,血管纹理增多杂乱或黏膜下点状出血;3例黏膜无异常表现。25例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合并膀胱出口梗阻(BOO)11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3例,逼尿肌反射亢进6例,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行经尿道病灶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使用日本Olympus电切镜。选用电切环,电切功率100~120W,切除病变组织及其周围1 cm范围内黏膜,切至浅肌层。切除输尿管口病变时使用纯切电流,并减少电凝,以降低术后输尿管狭窄机率。创面彻底止血。合并BOO者同时切除前列腺组织或膀胱颈切开术,合并结石者同时开放或腔镜下取石。术后留置尿管1~3 d,膀胱冲洗。术后羟基喜树碱2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10次;每2周1次,共5次。

1.3 疗效判断 治愈:症状消失,膀胱镜检查病变消失;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膀胱镜检查病变减少;无效:症状不改善或改善后又复发,膀胱镜检查病变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68例获随访,随访6个月~5年,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治愈 21例(30.9%),好转44例(64.7%),无效3例(4.4%),总有效率95.6%。其中4例行二次手术。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生机制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双侧输尿管口周围,也可发生于膀胱其他各部位,发生于输尿管、后尿道也有报道。1887年Von linberk首次描述本病。正常膀胱黏膜受到炎症、结石、异物、梗阻、物理刺激、化学致癌物等慢性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形成Brunn’s巢,Brunn’s巢中心囊性变,化生为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在膀胱黏膜固有层形成腺样结构,即为腺性膀胱炎[1],通过分泌黏液而达到自身保护的目的,其发生属于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

3.2 诊断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血尿,排尿不畅,下腹部不适或疼痛。个别病例超声及CT检查可表现为膀胱占位性病变。确诊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根据膀胱镜所见分以下类型:①慢性炎症型,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局部充血或有小的糜烂面;②黏膜无显著改变型,黏膜光滑,无显著改变,随机活检时发现;③乳头状瘤样型,带蒂的乳头状物,乳头透亮,无血管生长;④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片状浸润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状增生[2]。少数类型有红润型腺性膀胱炎。

3.3 治疗 首先消除病因,去除尿路梗阻、感染、结石等诱发因素。本病由各种慢性刺激引起,临床上疗效不佳病例往往只针对病理诊断,而未针对病因治疗。大多数医院采用经尿道病灶切除术治疗,此法不仅能切除腺性膀胱炎病灶,同时能处理膀胱颈梗阻、前列腺增生。由于腺性膀胱炎具有多中心性,多阶段病变共存的特点,肉眼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增生明显的一部分,其周围组织实际上也可能存在病变,所以切除范围要广,深度宜深,应按肿瘤电切的原则进行。因病变位于黏膜固有层,切除深度应达到浅肌层,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1~2 cm。切除输尿管口周围病变最好留置双“J”导管,以防止输尿管狭窄。目前普遍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期病变[3],膀胱灌注是预防术后复发及癌变的措施之一,能迅速在膀胱上皮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抑制膀胱黏膜代谢活跃的增生细胞,使膀胱黏膜上皮出现正常的细胞学转归。几乎所有用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药物都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灌注。我们采用的方案是丝裂霉素20~40 mg或羟基喜树碱10 mg,每周1次×10次;每2周1次×5次。也有报到采用激光治疗、放疗等疗法,疗效尚无法肯定。对于膀胱黏膜广泛受累或高度怀疑有恶变者,可单纯行膀胱灌注治疗或考虑行膀胱全切除术。

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有慢性尿路刺激症患者,长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不要满足于“泌尿系感染”或“尿道综合征”等诊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做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1] 黄滔,周文龙,张志伟,等.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461.

[2] 姚友生,林明恩.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和尿动力学表现.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300.

[3] Lancelin F,Anidiar M,Villette JM,at al.Telomerase activity as a 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BJU Int,2000,15:526-531.

135000 吉林省梅河口市医院泌尿外科

猜你喜欢

腺性膀胱炎镜检查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膀胱炎的日常保养及治疗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对纤支镜检查患者进行无痛麻醉的效果观察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Narcotrend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临床效果的比较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