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景区中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2011-08-15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唐若璘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唐若璘
旅游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范畴,通常学者们将“旅游”与“文化”进行组合,形成“旅游文化”的概念,但组合形式和程度不同,所给的定义也不同,因此学术界还未对“旅游文化”给出统一的界定。
我国在1984年出版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把“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汲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宋采义、程道营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旅游文化》中认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谢元鲁在2007年出版的《旅游文化学》中对“旅游文化”的定义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在旅游过程中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观念、行为及其产物的总和。”有的学者则将它定义为“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而本文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改造自然、完善自我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其关系的总和。
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解读文化,发展文化的活动,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加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2 我国景区中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与文化的唇齿关系使旅游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旅游文化在我国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景区的价值
2.1.1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审美价值
旅游活动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进而使景观具有了人类赋予的审美价值。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根据自我喜好挑选出的文化成分通常都具有代表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分增强了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一方面景区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价值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使景区加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发扬。例如,被誉为“全世界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已成为丽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东巴象形文字”这一文化符号不仅增强了旅游者对丽江的认知,提升了丽江古城的审美价值,也加强了纳西族对东巴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对保护和发扬东巴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2.1.2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附加值
旅游景区的附加值是通过深入挖掘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和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这样,人们在消费旅游景区这一产品时也在消费一种文化,不仅使景区的附加值得以体现,更提高了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例如,云南民族村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将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旅游者在消费景区资源的同时民族文化增加了景区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了景区价值。
2.1.3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知名度
通过挖掘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和内涵,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加以传播,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此外当旅游景区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也会随着这种文化的传播而提高。例如成都的杜甫草堂,它借助名人文化,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景区作为旅游资源,其文化这一属性是本身具有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它。
2.1.4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品位,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旅游景区通过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文化来提升其品位。自然旅游资源通过利用传说、神话、民族风情等文化来提升其景区的品位,丰富其文化内涵;而人文旅游资源则通过名人效应、历史事件等文化来提升其景区的品位。例如,四川成都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景区通过名人效应提升了景区的品位,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
2.1.5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旅游资源,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源于景区或赋予景区的一种文化将会对人们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文化可以使旅游景区具备可重复消费的内在价值,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形态。例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类景区都具有其文化内涵,它在很长时期内将吸引旅游者,并随着时间推移其文化价值得以提高,从而提升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收益
2.2.1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
在保护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景区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发展策略,旅游活动就会对景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成果。因此,为了更好地让旅游文化为景区服务,增加其经济收益,景区管理者应该努力挖掘景区文化内涵,使景区文化与各类文化产业相结合,开拓更宽的收益渠道。
2.2.2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社会收益
在旅游活动发生过程中,旅游文化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旅游客源地社会及旅游者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良性影响。例如,云南丽江古城的“三眼井”文化,丽江古城的居民按照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将三眼井依次用来饮用、洗菜、其他杂事用水。洗菜、洗杂物的水不会污染上面的塘,既不浪费又保持水源的清洁。虽然古城到处都是水,随处不乏水井,有些井甚至就在河边,但是丽江古城的居民们自古以来就对水怀着一种合理使用、保护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丽江古城的旅游者。旅游活动不仅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促进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同时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社会收益。
2.3 深入研究景区文化,塑造并传播鲜明的景区形象,提高景区竞争力
旅游形象被认为景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景区文化,塑造鲜明的景区形象,突出景区旅游产品特色,树立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是市场的需要“。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有亲和力的旅游景区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因此,通过深入研究景区文化,能够塑造并传播鲜明的景区形象,从而凝聚景区竞争力,提高旅游景区的综合实力。
2.4 旅游文化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2.4.1 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而在1990年在温哥华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议上形成的文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应用得比较广泛。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外来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需要,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护文化的整体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社会、经济和美学的需要。”文件同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质量;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和目标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2.4.2 “文化生态”理念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早在1953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在其作品《进化和过程》中提出“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文化生态学”。他提出的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有的学者将“文化生态”看作是人类文化的每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将人类文化当作一个生态大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价值观念、自然环境等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在应对自然生态危机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出现“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危机时,也需要和谐发展,因此“文化生态”是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延伸。例如: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宗教信仰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出现冲突,发生意外事件,这将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发展,也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5 旅游制度文化有利于景区有法可依,健康良性发展
为了保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构建坚实、稳定的旅游景区制度文化,从而提高景区生产、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效率,使景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稳定、有效的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制度文化确保景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景区的服务质量,保持景区健康良性发展的方向。
[1]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宪.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J].伯都讷,2009(04).
[3]宋采义,程道营.中国旅游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4]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社会学·管理学研究,2005(06).
[5]韩菁,刘超,颜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2003(02).
[6]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魏小安.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J].旅游学刊,1998.
[8]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