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011-08-15陈志英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师德教育教师

◆陈志英

(青海师大二附中)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陈志英

(青海师大二附中)

唐代先哲韩愈早就在他的著名《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第二目的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就是说,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教授学生学业的光荣职责,同时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无疑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出好学生的重要前提之一。

历代教育家都曾指出:“诲人不倦”、“躬行实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培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当你踏上“三尺讲台”之时,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又的漫长“育人之路”!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常把教师喻为“铺路石”、“人梯”、“春蚕”、和“红烛”,表达了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不少人总是以一种功利看问题、做事情,而“教师”却在自己的“三尺讲台”显示了这一职业独有的“平凡和清淡”!青海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马复兴“身残志坚、无手写爱”,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克服了自幼失去双手的困难与挫折,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自强不息的楷模和光辉典范;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51岁的教务主任谭千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在地动山摇之时、在生命攸关之时,用双臂保护四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似“一只张开双臂保护小鸡的公鸡之态”令所有抢险人员震撼、落泪!他以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谱写了废墟中师魂的光辉。在2010年4·14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80%房屋倒塌,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数十名教师坚强不屈、危难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家人安危,展开徒手挖掘废墟救援。用双手从废墟中挖出61名孩子!河北承德乡村教师卜延荣38年坚守基层教育,家访途中摔伤右肢体偏瘫,用左手拿起粉笔仍坚持基层教育岗位19年;云南迪庆“一师一校”教师桑培34年坚守偏远山区学校教育岗位,在学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朗朗读书声中殉职在三尺讲台上;用生命之歌谱写了师魂的光辉!这些把全部心血和宝贵生命奉献于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春蚕吐丝、蜡烛成灰”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教师爱岗敬业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吗?

二、尊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灵之间的呼应,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严”与“慈”相济的爱、是不计回报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是理智科学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中国古往今来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孔门师生师爱深厚、亲如父子;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之道。《吕氏春秋》指出:对于教师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从“亲其师、信其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用师爱架起师生之桥,充分关爱、宽容、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爱生如子,使其鼓起奋然前行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体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身为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因此,身为教师应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情操,要在思想境界、行为举止、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用良好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身为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去提高个人品行与人格修养,严于律己、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导师和楷模。

四、务实的作风和渊博的学识是师德的关键

文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说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之路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拥有这“活水源头”,要想培养出好的学生,就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胸无点墨、混迹社会,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求知若渴者磨光聚焦的神圣讲台,因此,教师应具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身为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自己所教学科“深挖洞”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同时,还应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因为当今社会更呼唤通才、复合人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实现从“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跨越,才能使师德大厦坚不可摧,永葆青春活力。

五、勇于创新、持之以恒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腾飞时代,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教师不仅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还必须有创新开拓的精神。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它决定了有使命感的教师必须有创新意思。没有创新意思,教师就难有超前意思,“教有特色、学有所长”就会成为空话。“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教改的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在广泛汲取广博知识,接受广泛的信任,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一切都源自于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师德。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它照亮求学者的前进道路;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是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猜你喜欢

师德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