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型课型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研究
2011-08-15刘佳慧李凤祥
刘佳慧 李凤祥
1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431
2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黑龙江双城 150111
运用体验型课型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研究
刘佳慧1李凤祥2
1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431
2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黑龙江双城 150111
1 基本原则和思想
目前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对英语写作存有偏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新的教材编写方法,要求任课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采用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模拟情境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甚至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写作课程,从而构成体验型课型。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研究目标
本文以新课型的运用为切入点,探索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确定是否能够达到较讲授式课型更高的质量;制定新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内容
1)在教学中运用体验型课型。体验型课型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理解和领会教学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运用体验型课型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所讲授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直接触动,改变过去那种只在课堂上一味“灌输式”的说教讲授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2)总结该课型对教学质量所产生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认真操作每一项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效果做细致准确、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出该课型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的作用。
3)用指标体系证明。通过实践教学的严格操作,在撰文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以及角色适应能力等指标上来衡量本课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论性上的提高与突破。
3 研究的注意事项
3.1 发挥功能性
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为主要功能,探索出以实践教学为模式的教育教学规律。
3.2 保持舒适性
最大限度地利用季节特点,安排学生的户外实际体验,让学生在最舒适、最方便的环境下做好功课,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3.3 注意时间性
如前所述,时间性的安排要科学、合理、恰当,否则将在直观感受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3.4 保证安全性
在学生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安全保护的准备及应急措施,以让学生在最安全的保障之下学习。
3.5 注重经济性
对于教育成本及学生学习成本来说,经济性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比如,充分利用好学校周围的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学的成本及学生的学习开支。再比如,涉及一些财会经济类和司法类的英语写作,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样,学生既能有亲身体验的主观感受,还可以接受生动具体的理论指导,对学生英语写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有切实的作用。
3.6 提高可信性
经过教师的细心研讨、精确论证以及学生的大力配合和积极参与,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一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效果,其科学性、可信性和可行性都是十分显著的。
4 研究中采用的具体措施
首先,从教的角度提出情境教学的方法;其次,从学的角度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情境教学过程,初步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通过这一实践过程的研究,为职业院校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5 研究中的教学实施情况
根据英语写作的“简单易学、具体实用”的基本原则,采用“以点带面、类别认同”的具体方法,把教材进行梳理整合,确定八大模块,在教学中分门别类,具体操作,并为每一模块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扮演情境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够顺利快捷地完成某种英语应用文的写作;2)现场教学法,即根据要求把学生带入现场环境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现场情景进行写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3)实践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某一特定项目和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法,即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重新设计中去发现、去创新。
6 研究中的教学实施效果
让学生走出校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实践,把学生的听课与练习、阅读和写作、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体验型课型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运用好体验型课型的关键在于科学设计体验情境,恰当安排教学环节,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使学生在体验型教学过程中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技能。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