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概况
2011-08-15杜永强韩维维李姗姗
杜永强 韩维维▲ 李姗姗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中药药动学一直是药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相关学说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组成的复杂性,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准确地评价中药单味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还是个难点。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对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1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中药药动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的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及其复方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研究方法报道如下。
1.1 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研究对象为已知明确的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的中药和复方。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数学模型或者计算机程序模拟,计算药动学参数。其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等。魏立平等[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给兔灌胃后的血药浓度,发现β-细辛醚在家兔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β=18.3 min,t1/2β=114.5 min。Song ZH等[2]以肉桂酸为观察指标,用HPLC测定关于苓桂术甘汤的药代动力学参数。Xie HT等[3]建立测定实验犬血浆中人参皂苷Rh2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但是中药复方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其效应具有多重性,其中的某一成分是不可能完全反映复方整体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此方法对中药复方动力学研究仍有局限性。
1.2 生物效应法
其研究对象为有效成分不明确、有效成分复杂或缺乏微量定量检测方法的中药或方药,以药物的生物效应为指标建立时效曲线和量效曲线,经一定的转换后得到药时曲线来分析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根据药物效应指标不同,将生物效应法分为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
1.2.1 药理效应法 70年代Smolen VF等[4]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作用部位的浓度相关这一原理,提出以药理效应为指标,得到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从而推算出相关的药动学参数的方法。根据具体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其可分为效应半衰期法、效量半衰期法。宋洪涛等[5]以大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为效应指标,探讨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和麝香保心丸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1.2.2 毒理效应法 以动物急性死亡率为指标,主要适用于有毒中药及复方制剂。其基本原理是将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相结合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肖凤霞等[6]采用动物急性累积死亡率法对四逆汤中乌头碱的体存率与表现半衰期进行了估算。由于该方法以动物死亡为指标,不一定与药效平行,剂量的使用方面也大于临床实践用量,可能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可能导致药动学参数的改变,与实际药物的药动学过程不一定相符。
1.2.3 微生物指标法 该方法主要研究对象为抗菌活性的中药复方,是研究抗菌药在含有实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扩散产生的抑菌环直径大小与抗菌药对数浓度的线性关系。潘嘉等[7]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该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体液用量少,测定的指标直接反映药效。但中药复方的干扰因素多,同时血清有效成分很难达到抑菌浓度。因此,其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较少。
总之,生物效应法与药效直接关联,所测的是整体效应,这比较符合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等传统理论,但由于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限制,所得的参数具有表观性。并且中药的药效作用是多方面的,用某种作用的药动学过程并不能代表该药的综合作用规律,选择不同的药效指标,所得的相应药动学参数可能有较大差异。随着中药药动学新学说不断提出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不足必将得到完善。
2 中药药动学的新学说
2.1 中药证治药动学
中药证治药动学是根据中医药的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提出的新学说。它包括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和辨证药动学。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能验证中药“相须、相使”等七情理论。辨证药动学是指药物在不同证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明显的影响着药效和毒副作用,如能辨证施治,按不同证调整处方,则可以使这种差异减少或消失。
2.2 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对中药药动学与药效学相结合的研究包括研究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关系,血药浓度、药理效应以及它们的经时过程的关系。近年来其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得到广泛的应用。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提高药物开发决策效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并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相互作用、模拟临床试验,探明药效个体差异的来源[8]。
2.3 中药时辰药动学
中药时辰药动学是指在自然昼夜实验条件下,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给予药物,研究药物浓度-时间方面的情况及由此得出的各种药物动力学参数。它不仅使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更为精确,而且有助于更好理解药物体内处置,阐明其时辰药效现象,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最佳方案。由于机体内在生物规律与药物作用时间节律的客观性,决定了时辰药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其在促进合理用药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日益显现。
2.4 中药血清药理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概念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9]于1984年正式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将动物灌服给药给予中药或复方制剂后,在一定时间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从而进行体外药效试验。其能反映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药物的量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在胃肠内处置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与改变,为复方药物的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复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2.5 中药胃肠药动学
中药胃肠药动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在胃肠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其有效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有效成分在胃肠内的药动学变化与药效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中药胃肠药动学内涵,建立规范化技术方法和应用领域。
2.6 中药指纹图谱药动学
中药指纹药物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通过定性定量解析中药指纹图谱,将可知化学成分的指纹和体内代谢过程从数量上联系起来,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效关系。其为现代中药创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
中药药动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及配伍之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使研究难度增大。但随着对中药药动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中药药动学与其他学科(药理学等)的相互交叉,有利于阐明更多中药或方药作用于体内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和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合理中药制剂剂型提供科学依据,推进祖国中药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增强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魏立平, 吴玫涵.β-细辛醚及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5):1431-1434.
[2]Song Z,Bi K,Luo X.An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cinnamic acid in the plasma of rats having ta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eparation Ling-Gui-Zhu-Gan decoction[J].Journal of Chromatogr Sci,2002,40(4):198.
[3]Xie HT,Wang GJ,Lv H,et al.Development of a HPLC-MS assay for ginsenoside Rh2,a new antitumor substance from natural product and its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dogs[J]. Eur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2005,30(122):63-67.
[4]Smolen VF,Barile RG,Thephanous TG.Relationship between dose,effect,time and biophasic drug levels[J].Pharm Sci,1972,61:467-470.
[5]宋洪涛, 郭涛, 张汝华,等.麝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和麝香保心丸的药效动力学[J].中草药,2002,33(9):810-813.
[6]肖凤霞,周莉玲.药物累积法测定四逆汤制剂的药动学参数[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 228-229.
[7]潘嘉,王家葵.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18-19.
[8]Meinohm B,Derendor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studies in drug product development[J].J Pharm Sci,2002,91(1):18-31.
[9]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一汉方の药理学かゐ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ぃ世界[J].TDM研究,1988,(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