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彭蕾
◆彭 蕾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浅谈启发式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彭 蕾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从本质上说,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正确运用经过精心设计的启发式的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教学双方始终处在最佳状态。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 引导质疑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专著。重读《学记》,笔者又有新的收获,尤其是加深了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深层次理解。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他能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走;能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前进;能开导学生,而不是去代求通达做出结论。能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学起来就轻松愉快,不感到困难;能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求通达,就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师生关系就融洽,学习也轻松,又能独立思考,这就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一、创设情境,巧设提问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通过诱思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应该是当今教学的理想方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老师去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个情境应该是一种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激情勃发、思维敏捷、联想活跃,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强烈的发现兴趣和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主动性、探究性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循序渐进,拓展加深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记》说“不凌节而施之谓孙”。这里说的,都是要求合乎逻辑地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才干。实际上,循序渐进既是教学原则,更是人的认知规律。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也应当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呈现出不断积累、逐步加深的良好状态。从而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当然,一堂课的提问内容,必须在统揽全文、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切忌信口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或称赞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会用最大的潜能去探索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取得成功。
三、引导质疑,活跃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学记》所说的“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应该开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曾说:“许多科学哲学家都认为,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一切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出新的、更深刻的问题……因此,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提出大跨度、综合而复杂的重大交叉科学难题就显得更具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应当更多地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转变。教学活动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双方都处在探索、发现的状态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
总之,启发式提问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在我们大力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它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做学生的“导航塔”、“指路灯”,用我们的激情和真情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2]学记·礼记.
[3]章志光.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