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1-08-15李方忠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黛玉三峡语言文字

◆李方忠

(山东武城县职业中专)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李方忠

(山东武城县职业中专)

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展了,但他们对文章依然缺少理解。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本文提出应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语感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语感培养 课堂语言 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应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上。

一、语感应具有的特点

1.敏感性

当语言诉诸于一个人的视听感官时,语感能力强得人能及时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并做出正确全面的理解。阅读文章,能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听人讲话,能对讲话内容,瞬间做出准确反映。

2.速悟性

指能够迅速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它既包括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又包括深层意义,尤其是语言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便明白自己的答话有不谦之嫌,回答宝玉问话时便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很明显,黛玉听出了贾母的言外之意。

3.直觉性

它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即不经过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结果有清醒的认识。例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黛玉听《牡丹亭》中杜丽娘伤春词曲,“虽未留心去听”,“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后又“不觉心动神摇”竟至“如醉如痴”,显然这是黛玉由语感作出的直觉判断、直觉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要有优美的课堂语言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清晰、优美且娓娓动听的。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我在执教《三峡》,讲述三峡的地貌特征时,一边播放三峡的山景,一边解说:“眼前这雄奇险峻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连绵不绝,正如孟郊所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讲述三峡春冬美景时,又配合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支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来形容此情此景应是再恰当不过了。”收束课文时,从三峡秀美的景色,拓展到三峡的今天,“三峡,不仅具有优美的风景,而且承载者民族的一个伟大愿望——三峡工程。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现在,以梦想成真,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优美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学生情绪热烈,神采飞扬,在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心弦为之扣响。这样的课堂教学,应会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朗读,精读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能触发语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学生的自读要与教师和名家的范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准确把握。精读,则要求学生潜心专注的研读。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对语言文字,仔细揣摩,推敲,从局部精美的词句到课文的整体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朱自清《春》)“偷偷”地“钻”,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能够表现小草如孩子般的机灵可爱和顽强的性格。“嫩嫩”、“绿绿”两个形容词叠用,给人清新悦目之感。“一大片一大片”,又表现了小草的旺盛之势。“满是的”则流露出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些词语的选用,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由衷喜悦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妙处。

3.创设情境,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古词《渔歌子》(张志和作),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看本词如何构成一幅优美的春景图。从“山前”、“白鹭”、“桃花”、“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词语的品读之中,感受诗词蕴含的简洁、含蓄之美。其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整体上感受本词描绘出的春江水暖、烟雨迷朦、鸟飞鱼肥,老翁悠然垂钓的意境之美。另外,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学生进行训练,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瑰丽的图画。让学生闭目瞑想:虚无缥缈的太空,似乎真有一条美丽的街市,无数的街灯通明,橱窗里陈列着数不尽的珍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红通通的灯笼自由来往……这是一处人间天堂。然后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作者描绘出如此浓烈,如此欢乐的色彩,为什么呢?这正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污秽和丑恶,从而引发人们对光明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及训练,还有其他的方法。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作为一种技能,靠实践,靠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就一定能够形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

[2]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黛玉三峡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黛玉讲诗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黛玉为什么爱哭?
春到三峡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