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经济视阈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

2011-08-15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顾其银

中国商论 2011年36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营生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顾其银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此在21世纪诞生。知识经济年代是继农业经济年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新阶段,它将给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即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模式变革。因此,要探析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方式,就有必要根据知识经济的需求及其特点,从历史和逻辑方法两个方面相结合来进行。所谓逻辑方法,主要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有利条件,利用科学的方法与评价方式等范畴内的相互关系转化进行研究,即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方式如何。本文针对于此,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1 企业管理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

探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方式,必须要总结企业过去一路走来的管理方式演变历程。结合企业经营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的着重点、侧重点以及管理核心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管理方式划分为四个阶段:

1.1 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管理方式

随着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的技术革命的推行,导致技术革命的最终成效由早先的手工业逐步演化为设备生产化的方式,促使企业生产与经营规模逐渐强化、扩充,商品生产方式逐步多元化。但是总体来看,当时背景下的社会化生产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化趋势发展的诸多需求,促使企业加快生产规模步伐,加大商品产量。在这样的趋势下,企业规模在逐渐扩充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规模扩充,技术含量同样重要,即技术与规模两手抓,必须同时做起,才能满足市场的竞争压力及其需求。因此,随着这些因素与客观需求的存在,企业管理者就要提高经济管理水准,丰富自身企业管理内涵与经验,并逐步使企业的发展之路走向康庄大道,让管理模式始终保持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稳定状态。由此可见,当时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是以生产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用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方式来加速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产量提高的重要机制。而当时阶段,企业管理的核心重在生产管理,经营形态主要以生产为主体的企业管理。

1.2 以营销为导向的管理经营方式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全面发展,加之企业管理方式在逐渐转型,由单一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化为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行,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企业的经营产品问世后,有些产品经过一些业务渠道推销出去了,但是也有些企业也在不断改进销售模式,但与自身付出不成正比,销售不出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背景下,当时有许多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在当时情形下,只有成功转型,把自身产品拓展出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增加产品卖点,占据一定市场的,才将自身产品推销出去。尤其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使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了产品推销的重要性,这也就进一步促使了企业内部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化的重要改革,不少推销经验理论的总结,就是在那个阶段应运而生的。

1.3 市场作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阶段,是战后资本主义性质国家占据主流趋势的经济发展年代,那时的市场大多以“买方市场”为主体。在当时情形下,企业如果还是固守经营推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时市场条件下的发展需求了,客观上来说,企业也很难有转折意义上的经营突破。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基里特首次提出了一种经营理念,即现今市场营销专业的雏形,当时还不过是一个经济经营思想观念,但是这一经营观念的提出,却让企业认识到经营管理发展的战略顺序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以市场为重心,以符合市场条件、需求及其市场趋势发展动向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即在满足市场诸多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谈及企业的经营收益,进而盈利与获益,实现经营管理的经济目标。

1.4 战略导向的管理方式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全球经济出现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各个专业领域、学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以及综合衍生成的新行业的不断涌现,使企业经营管理加速了变革进程,经历了空前的挑战与考验,受到了激烈市场冲击。于是,在当时背景下,优胜劣汰的经营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在稳定成长后,企业总结出了要想经营发展,必须要掌握全局的高度,即把握市场走向动态,需求意向等的认识高度,并且这种认识继往开来,使多数企业明确了自身所需、所应强化的自身优势之所在,从而加快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步伐,促成战略化经营管理方式。

伴随知识经济年代的到来,企业经营经济管理方式又会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添加了时代活跃因素,即知识、经济、产业技术融为一炉的全新战略资源,丰富自身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企业知识经济管理方式被加速提上议事章程。

2 知识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

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往管理经营模式的最大异同之处,就是它的盛行、被各界极力推崇为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资、资源、资金资本以及硬件技术含量与生产规模等,而是直接取决于当下现代化时代的信息积累以及能动发挥此种信息积累的效用,即在企业竞争实力积蓄所更加看重的是知识积累再到释放这一过程。换言之,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表明未来社会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上,今天的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创新是其中的中心环节,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企业向知识型管理方向迈进,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良好体现。

2.1 管理目标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主要依据扩大生产规模而改进管理模式,通过增加产品的生产量来获取高额收益。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应当更要注重提升产量的同时,强化自身所投项目的产品质量,以此来满足客户、需求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时要做好产品售后的受理服务,通过质量、服务、信誉来赢得市场业务渠道,在服务中不断总结创收利润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方法与经验。

2.2 管理思想

由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管理系统必然要有着对知识的应用管理这一环节,这一环节要想发挥良好的能动效能,就要靠劳动力来实现,而综合型人才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管理方式的改进与转化阶段,企业必须要从原本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年代以“物”为重心的管理思想,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为核心的思想观念迈进,逐步适应、转型、过渡。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提升管理意识、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与职能的发挥,能够加速这一进程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管理观念,在当前知识经济年代所发挥的能动作用更为强大,其最终目的,不但为企业创收了经济效益,还使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收的无形资产,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

2.3 管理组织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与资源结构的安排多是以分工合理、精细化管理与传统化管理模式并进结合的形式为主,但是受时代经济与技术等因素的客观限制,高端的生产技术与明确的投资决策等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重要的信息资源流动形式必然是采用垂直流动形式,即“金字塔”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不仅取得的成效缓慢、缺乏灵活性,还使得经营生产管理方式与生产作业随着技术、市场需求的增加,出现脱节、偏离经营目标的现象。因此,在当今企业组织结构不再受时代生产技术与时代背景限制的情形下,企业应当建立一种紧凑而富有活力的高效、灵活应变的管理团队,做好管理部署与安排,向精干化的组织模式发展。精干化管理发展需注重团队价值建设与团队协作能力,其中的有利催化剂就是管理组件模式的创新。说到创新,企业可借鉴“零管理层”的创新构建模式。所谓“零管理层”其实就是中层管理人员可以施行轮班、轮流的岗位编制,即任何一个下属职工都可以直接担任管理人员,这样不仅使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创新,还能使任何一个职工都能发挥才华,彰显自我。当下不少企业都运用了此种管理组织建设模式,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

2.4 管理策略

当前,信息已经成为物质、能源之外的又一有利战略资源。并且,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信息在经济增长因素的结构中的影响已经日益重要,在未来有很大潜质会成为取代传统经营生产的重要生产因素。因此,企业在管理策略中,除了做好管理系统中资源结构安排的其他对应工作,还应当重视信息手段的强化,合理运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资源,以完善的信息资源作为技术支撑,辅佐企业经营负责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信息依据。

3 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要重视人力资源,并且要以时代背景下有利技术作为支撑,科学的安排经营管理目标,构建符合现阶段企业经营生产的科学战略。同时,用知识价值武装自身,不断更新经济目标,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内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1]吕永红,王成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企业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07).

[2]倪瑛,马中.论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J].特区经济,2005(05).

[3]丁锋.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05).

[4]于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初探[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5]张洪满.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有色金属工业,2005(03).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经营生产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用旧的生产新的!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