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之流在语文中穿越

2011-08-15颜美芬

中学语文 2011年9期
关键词:课文生命语文

颜美芬

在我看来,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语文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生命。

一、对话文本语言,敬仰生命高度

循着“生命”主题漫步在高中语文新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生命光泽的作品。《语文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大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用这些优美的语言作品去感染学生,去唤醒生命,从而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感受,为生命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我与地坛》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好课例。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史铁生追寻了生命的三个问题: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既然生命是苦痛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出生?我应该怎么去活?这般犀利的剖析如何让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这生命的挣扎和呐喊呢,面对这么一篇真挚的文章,我不想让学生的情感被一个个课堂问题割碎,直至让他们的激情在这种过程中耗尽。整堂课的设计以阅读课文为主,我找了班上几位朗诵优秀的学生,在《十二幻梦曲》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读了一遍。课文朗诵结束之后,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泪水,甚至一些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也都大受感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对课文进行任何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和心境下再自己品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后课堂上交流。在回答中,有学生创造性地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够面对呢?另一组学生讨论后认为我们虽然不能选择出身,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生命能否绽放华彩在于态度而非出身。学生在与生命主体的对话中看到生命意识的流动,从而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话题,让他们的生命体验得到升华。有学生写道:“其实当我们在向青春的一路高歌过去时,我们想象更多的是鲜花的簇拥,但是,那些荆棘和坎坷会让我们慢慢放下步子,在某个宁静的时刻,我们也会想到死亡。我是多么希望在那样的时刻,我们也能拥有一个“地坛”,在那样的静思默想中,得到生命的某个暗示;在那样的静思默想中,积存更多走向现实生活的力量。”她从史铁生的文字中感受着生命的坚强和韧劲的同时,也领会了外界的事物能够促进生命的积极内化。

二、借助写作表达,內化生命认识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一种自我解放。新课标将“写作与交际”改为“表达与交流”,体现了写作教学思想的深度转变:要求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时要置身于生活之中,使写作成为生命体表达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选取生活中最感人的生命活动或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内化对生命认识,丰富生命情感,提高生命表达。

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被日本媒体广泛报道:新泻县中条町小学一年级学生丹后光佑不幸被白血病夺去生命,但他亲手栽种的牵牛花却结下丰盛的果实,已有200万粒种子。学校把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种植牵牛花的时候,想起丹后对生命的热爱,因而更加珍惜生命。看完这则材料,我出的作文话题是“遗书”模拟写作——“假如这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面对这个题目很震惊,但在震惊之余他们都提笔很慎重认真地写起来。学生称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我在他们的笔下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留言”,有两点几乎类似,一是写了很多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被实现,二是表达了对生命的无限爱恋。一名女学生告诉我:“在重新审视了生死之后,我发现很多东西是需要珍惜的。”由此不难看出,观察生命,思考生命,表达生命能让学生更好地善待生命。但同时,在习作中发现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几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在笔下流露出让人难以相信的坦诚和真实,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写着:我其实很爱生活,有着很多的愿望想去实现,但是我不敢言说,我怕一开口就被人笑了,我怕我有生之年的仅有自尊被随意地践踏,因为我显得无足轻重。我还很想对妈妈说,当你看到我那么糟糕的成绩时,请不要再流泪好吗,我会很心疼的……看到这些文字,我在想,这个题目,其实是个特定的题目,难道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孩子就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和父母的艰辛吗?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愿在“遗书”中道诉心里话,那恐怕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问题了吧。这个惊觉,让我更加感到身为人师,任重而道远啊!

三、建立阅读场,感悟生命多样

张文质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中说:“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神圣。”那么,怎么才能让生命温馨许久?现代语文崇尚开放性教学,仅仅是课堂上对课文“显微镜”式的解读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情趣和情操的多样化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因此,优化的课外阅读成了教学很好的“补足”部分。

我们的语文或许没有真正的阅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阅读场来。如何才能让潜伏着的作者的激情生命在学生的阅读中肆意飞扬呢,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摸索并尝试着一些方式。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生命里只有课堂和习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捕捉和获取阅读中生命的营养,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所具备的涵泳、浸润的功能,使得语文教育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我们的一生都在语言的熏陶和浸染当中,才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个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更具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生命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语文老师立足和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担当起文化和生命传承者的使命,让我们的学生每一个日子都鲜活明丽,每一天的生命都充盈而丰满。

猜你喜欢

课文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