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问题预设
2011-08-15张赞赞
张赞赞
有效、实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导”与 “引”——课前精心预设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程度上说,教师的提问水平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如何设计好语文教学中的预设问题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要立足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
教师只有在读懂、读透研究透文本之后并根据学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去分析文本,然后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可以说,教师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达到的程度,而立足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的问题以主干问题设计最为关键。主干问题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能起框架作用和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讨论。
比如苏教版必修四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目标是能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语言和情感表达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干问题:分析词句,感知李清照的愁;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愁;探究悲苦凄凉之诗篇为何会千古传诵。第一个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品读词的意象(语言)来感知李清照的愁绪(情感)。第二个我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来体悟作者为什么有这么浓重的悲凉感,第三个是从人生及审美的角度来看,李清照的诗篇为何有如此的生命力——她在人生困境中对生命进行执着的追寻与追问。
通过这样的主干问题设计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除了用主干问题建构课堂之外,我们还可在文本细节处设置一些问题。比如《项脊轩志》插说妻子转述诸小妹的话也可大做文章。那番话虽然不是发生在项脊轩中的事,但从话的内容来看还是讲她和丈夫在小阁子度过的幸福生活,这又暗合了文章情感主线“多可喜,多可悲”。从小细节处打磨出来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要立足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1.首先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
学生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行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拓展”都是建立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能力灵活调节问题的范围,要循序渐进,使之与学生智力能力相称。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文本,更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会在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重点注意等。
如对意象的分析我常常先在意象上设问。以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一习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阁夜》和《旅夜书怀》这两首诗在意境上和章法上有何不同”。联系到前一节课学生对意境问题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就将意境问题先转化为探讨意象的问题——“分析这两首诗的意象有何不同”。《阁夜》中的意象有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传达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又有鼓角、星河,传达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是悲凉和萧瑟的,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旅夜书怀》中有细草、危墙、微风、独夜舟等意象,呈现出一幅风清气和的春夜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意象呈现的是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宏阔壮观景象;“天地一腐儒”中老病之人与宏阔壮观之天地对举,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助顿现。通过对较低层次意象的分析再过渡到对意境的分析,就能把握意境之大小。这样既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也尊重了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而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采用范围难度较大的问题。比如对古代诗歌的意象分析熟练之后就可以直接设计一些品味意境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类型的问题。比如《炮兽》一文中,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在三个场景中,勇士、炮队队长、老人分别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设计的问题有基础查找筛选对比又有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稍微有点难度。在对动作的一一对比中就可以看出老人的沉着、冷静、有勇更有谋等性格。这样对比设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要有情境性,缘景明情
热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情景设置的提问能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气氛,触发灵感,在身临其境中领悟问题的要点,激起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如周邦彦《苏幕遮》中见荷花而思家乡钱塘我就以我们家乡杨梅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见景生情这个概念。又如杜甫《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为何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通过情景再现或者是用生活中例子类比,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而熟悉,就乐于参与。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容易达到。
3.要有启发和迁移性
高中课程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目标,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语文素质能力之一。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学生头脑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方式,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卡夫卡的《骑桶者》,学生按惯常思维会得出沉重而苦难的现实。我就结合主题单元“于反常处见主题”的方法设计:按常理我们是借煤,但“我”为什么骑着桶借煤呢?拎着桶与骑着桶所呈现的主旨分别是什么?文本中虚构的情节所指其实是明确的。骑着桶,人就飘在空中,就不能和老板娘进行正面交流,老板娘后面的一系列动作都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虚构的情节无一不是指交流方式导致了最终借煤的失败。可见结合前面所学,适时引导,这样几个小小的但围绕中心而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考,从而轻松解决教学目标等问题。
三、重弹性预设,预留课程的生成空间。
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并不能有完美课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更是弥足珍贵的,它有时是奇思妙想,超越了教师思维;有时是“锦上添花”,超越了教师的智慧;有时是节外生枝却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弹性预设。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课堂的整体布局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的空间,预留可能会出现的动态知识和智慧的生成空隙,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的教学方案,不用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位置,使得设计具有包容性和自由度。所以我们不妨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切合学生的探究题。如评析人物,品评精美的语言,或者让学生说说喜不喜欢这样的文体。这类属于评价性质探究题问题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促成课堂动人的生成。
如上面《声声慢》教学是几个主干问题来框架课堂:分析词句,感知李清照的愁;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愁;探究悲苦凄凉之诗篇为何会千古传诵。有一定的方向,学生有话说;有一定留白,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以课程弹性设计和动态的美丽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以预设促生成,才会让课堂更富有活力——智慧的预设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