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1-08-15朱超枟

中学语文 2011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教学

朱超枟

语文学科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本文试图从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方面,谈谈如何把培养语文创新能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之中。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杰罗斯指出:有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探索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在台上作自我陶醉的演讲,学生在台下消极被动地接受,机械识记取代了理解感悟,其结果使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日趋低下。创新教育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更注重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的形成。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例如,在学习《论语》选读时,有一段话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通过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治理国家,食、兵、信三者比较起来,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最重要。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可是,有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假如“去兵”了,没有了国防,政府能成立吗?假如“去食”了,没有了粮食,生命都不能维持,政府还能生存吗?因此,在食、兵、信三者之中,应当是先“去信”,再“去兵”,最后留下粮食,只要生命存在,就有机会。

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了同学们在积极思考,但是教师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积极肯定该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同时,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经过反复的论证争辩,最终达成一致的认识。

二、创设激发思维热情的问题情景

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课堂营造一种与教学目的相适宜的空间氛围,引导学生在审美的愉悦、情感的激荡中进入“好学”“乐学”的境界。同时,以激趣为发端,通过动态的教学设计,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等创造激情与创新品质。将一时的外在兴趣转化为持久的精神驱动和信念支持,使他们乐于质疑问难,自主释疑,进而形成目标高远、勇于创新的创新人格。

例如,在《登泰山记》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学生观看“泰山风光”,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烘托下,插入杜甫的《望岳》,然后再对课文进行示范性美读,使学生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内心激荡起轻松愉快的情感。在理清内容要点及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美读描写日出景象的句子,并用一个字概括途中的景象。学生在咀嚼品味中,思维的活力被激发了。教师再相机诱导,拓展延伸,请同学们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质疑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再度被激发。教师适时出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之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以此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在“好学”“乐学”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培养援疑质理的主动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在学生的探究与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对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作用极大。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自主探究,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展开讨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收割人》时,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解读内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诗人通过对孤独的收割人的形象描绘,表现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少数同学不赞成,觉得本诗似乎不是表现这个立意。课后我让学生分组探究,列出自己的困惑,力求有独创的见解。第二课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既然第一节写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为何在第二节中诗人反而觉得这音调是“暖人心房”、“动人心肠”的?诗歌第三节交代歌唱内容,是不是在写孤独的收割女凄凉的身世?原来华兹华斯赞美的是底层劳动人民朴素的习惯、辛勤的劳动、单纯的性格。欣赏他们听天由命的态度,所以他觉得高原的收割女一边收割一边歌唱,充满了无尽的诗意,凄凉的音调在他听来有“暖人心房”“动人心肠”的感觉。这样的探究,课堂变成了学堂,洋溢着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开展激活思维活动的多元训练

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1.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问题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从几个角度看问题。”发散思维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提出全新见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同学们选择一个字来修饰题目中的“退”字。结果有的说烛之武去见秦伯时要“夜缒而出”,可见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而且此去前景难料,没有非凡的勇气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用“勇”字;有的说烛之武如果没有很高的智慧就不可能把当时形势分析得如此鞭辟入里,因此要用“智”字;有的说烛之武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应该用“说”(shui)字。因为问题本身的多向性,能鼓励学生去作发散的思考,所以学生思维非常异常活跃。

2.开展比较阅读

比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又可以看到差别,提高鉴赏力。例如,在教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时,将魏巍《我的老师》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在比较两文内容和形式相同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明确两文异在那些地方,为何存在这样的差异。继而进行延伸引导,让学生比较自己所读过的有关文章与这两文又有何不同,并思考:如果另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应该怎样写才能与这些文章有所不同?这样由课内到课外逐层深入地比较,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再创造。

3.展开联想想象

运用多元想象训练法,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之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如给出关联性不强的三个词语,让学生讲一个故事或一段话;也可作联想作文:如对古诗、寓言进行扩写,丰富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根据人物或故事的内在逻辑,合理推测事件的发展及人物命运,如结合《项链》的情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为它续写一个结尾;假定一定条件,让学生对未曾亲历的事情进行创造想象,如《二十年以后的我》《假如我会飞》等。

语文课进行创新教育的天地是广阔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只要我们更新观念,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时焕发新的生命色彩。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