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真正高效的高中语文合作课堂
2011-08-15李扬彬
李扬彬
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合作课堂改革已有一段时间,就语文课而言,合作课堂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却开始出现学习效率下降的趋势。细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模式已由最初的新鲜、积极到漠然,最后因老是同一种模式而厌烦,并由此导致了合作课堂低效化。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高中语文合作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呢?笔者认为,既然导学案是作为合作课堂的重要环节,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入手,抓住实质,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课,内容多、体栽杂、考点繁,容量大,如果导学案编写得不合理、不优质,不但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反而会增加学习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导学案走的都是每篇课文设置几个有关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或是涉及一些写法、构思之类问题的路线,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借助辅助资料就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接下来便是展示答案阶段。因为这些问题都比较直接同时又仅限于课文范围,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随之下降。所以,要想打造真正高效的高中语文合作课堂,必须先从改革导学案入手,直击重点,编写独具个性、灵活多变的导学案,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笔者根据一些课堂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导学案体现学科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语文课,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便是:听、说、读、写。而我们的导学案,要想避免目前这种历史问答题式的设问方式,就应紧扣这四字基本要求,因文而定,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导学案。比如《滕王阁序》,导学案设计成阅读课文,找出各段的文言现象以及翻译文段,然后展示各组所完成的练习答案。跟设计成朗读、诵读、情读课文,各小组进行读的展示,然后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字、词、句。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兴趣更大,并训练了“读”的一能力。而就课文本身而言,这一文采飞扬的千古名篇,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后,才能品到其至真至纯的美。如果仅是为了落实文言现象及翻译,那么对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篇众多要学的文言文之一,一样的枯燥无味,一样的提不起兴趣。
再如《我若为王》,本篇课文,最大的学习目标便是让学生明白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因而在导学案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选取一个事物或某一社会现象,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一小段文字。有的同学就会联想到闻一多的《死水》,写环保问题;有的想到罂粟花,写毒品;有的想到游戏,写网络游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远比仅仅分析课文内容、死记欲抑先扬手法还高,印象也更加深刻。
千篇一律的剥析课文的问答题式的导学案,只会让学生在讨论、解答、展示、记答案的反复中逐渐丧失掉合作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产生不如再把课堂还给老师、让老师讲更精彩的错觉。而这种针对每一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与学习要求,紧扣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而设计的个性化导学案将会在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感受与新的挑战,并在这种全新感觉中,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在长期熏陶之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让导学案与新课标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有一终极准则,那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也做了明确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果说在上一点设计中,我们已经落实了 “工具性”,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导学案体现“人文性”。既然语文课“文以载道”,笔者认为,通过学习,除了让学生明白真、善、美以外,更应该让学生养成思辩的习惯,让他们在思考、辨析中去提高思想认识、去拓展思维深度。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在还课堂于学生的合作课堂中,就应由传统的老师引导转变为由导学案引导。
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你如何看待恃才不仕的现象?又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是谁导演了王道士充当“炮灰”的历史悲剧?《谏太宗十思疏》:你如何看待这“十思”?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却可以让学生在质疑、辩论中去拓展思考的维度,并在交流中获得提高。肖伯纳曾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试想,在这样的导学案引导下,学生是否还会疲沓?
三、让导学案与考试大纲结合,提高学生的单兵作战能力。
顾名思义,合作课堂便是让学生通过生生合作达到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目的。不过,在考试依然存在的今天,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最终转化为个人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合作课堂的终极目标。所以,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依然有必要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在当前的导学案设计中,大都有一个课堂练习的设计,但这一环节由于随导学案课前就已发放到学生手中,有的学习小组已经提前一起完成,所以老师并未能真正做到就本节课的能力进行检测,本次课的课堂效果也就不能直接体现。又或者练习过多,过散,让学生不能直观的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再次记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环节做一些调整。首先,检测题不随课前导学案发放,可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题目或以小测试卷的形式出现。其次,题目应该围绕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设置,并做到少而精。如能链接到相关的高考题,效果会更好。如学习秦观的《鹊桥仙》可以链接2010年高考湖北卷的诗歌鉴赏题“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通过这一练习可以检测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此达到让学生通过合作收获方法,通过单兵作战检测自我的目的。这样一来,这一节课学生是否学到认识、掌握技能,便可直观的检测。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环节,进行自查,方便其课后去巩固或补救。此外,这一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更专注于课堂并能产生一课一得的成就感,也能让老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这节课,我让学生收获什么?
不可否认,合作课堂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也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加明确,但再新鲜的事物,如果总以一种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人们也会审美疲劳。所以,就高中语文课而言,在学科能力要求、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统领之下,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打造个性化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导学案,才会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