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拓展之我见
2011-08-15罗智稳
罗智稳
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当堂练习,更不是随意的延伸。它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部分。它让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与创新,在情感上得以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在表达上得以相应的训练。它既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研读,又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地进行拓展,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会让一堂课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课堂表演在某些公开课中也时常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语文教师要怎样做呢?在主要学习任务即将完成之际,老师不是用布置课下作业给课堂的学习收尾,而是用拓展,曲终奏雅,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新境界。要想科学地拓展语文课堂,可以从如下四方面进行:
一、找准最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
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应是随意的,更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中要力求避免泛泛而谈。课外的知识讲得多,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所以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进行拓展,既立足于教材,又能跳出教材,适当引进课外知识,作为课内知识的一个有益补充。如:对《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拓展,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结合“写作要重视炼字”加以拓展。可以选取如下文句进行赏析拓展: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不属上品);“(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丛)觅小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春风又(到、过、入、满、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斗、吵、闹)”(宋祁《玉楼春》);“月光静静地(滴、洒、流、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文句的赏析,进一步增强写作要重视炼字的意识。
又如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课的拓展,可以把“美”作为结合点,拓展讨论胜利女神之美、蒙娜丽莎之美;又可以以“缺憾美”为结合点,拓展讨论虚无美、想像美、残缺美;还可以以维纳斯形象为结合点,拓展讨论雕塑美、自然风景美、人的心灵美。如此拓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课前形象表演进行拓展
喜欢表演,喜欢张扬,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的共同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演一演可以把生硬的文字变为活灵活现的动作、表情,是化难为易的教学,是快乐的教学。在表演活动中,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他们提供动手表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作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不但表演出了“情”,而且又表演出了“意”,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教《荷花淀》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表演一段“夫妻夜话”进行拓展,以一场特殊环境下的夫妻对话,来塑造温柔贤惠、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形象和勇于抗日卫国的水生形象,不仅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同学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表演中领会课文意旨,赏析文学手法。
又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可以让学生拓展表演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内容,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学生表演逼真幽默,好笑有趣。之后引导,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 “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在 “一演一笑一思”中,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情商。
三、课中各抒己见进行拓展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渗透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自学自悟,独立求索。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拓展思维,获取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须留给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这样拓展: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适时对学生人生观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让学生在拓展中各抒己见,让讨论在老师的的导航中走向正轨,不仅活跃了课堂,深化了思想,教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课后想像联想进行拓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间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联想想象法是语文拓展式教学中最好最实用的一种方法。联想想象是发散思维、扩展思维及多角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正确运用此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而且通过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点,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在以课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的辐射中,学生跳出课本学知识,变封闭教学为开放学习,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例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可让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进行想像推理,学生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简直是“沸反盈天”了。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好比色彩各异的风筝,教师的任务就是握紧每个学生的思维线,带着教学目的去放飞他们,让他们满载而归。
课堂教学的拓展,如果合理的话,往往能使课堂生辉,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是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想到汉乐府中的两句诗,“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如果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拓展的“一回顾”,换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思君暮与朝”的话,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