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
2011-08-15王晓刚
王晓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当制造一定问题情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从这些可看出问题解决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能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进入“愤”“悱”状态。创设情境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有关教学纪录片,也可以是教师有意识的激疑等等。要上好一堂课,课堂教学的氛围很重要。在语文问题教学中,对教学的问题情境设置尤其需要教师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过硬的学科素质。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问题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环节最为关键,因为它为整堂课定下了一个学习、探究的基调。
第一,新旧知识的矛盾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冷暖气流只有交汇才能产生暴风雨,认知动力只有在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最强烈。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在学生平静的心田里激起巨大的波澜,在认识领域产生激烈的碰撞,吸引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自觉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
二,提出虚拟性问题,引发学生联想的兴趣。虚拟性问题是指教师根据文本中的现实材料,提出的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延伸到文本内容之外的问题。根据虚拟性问题可以得出与文本相似的结论或结局,也可以相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素”,提出虚拟性问题,在满足学生好奇的同时,将其思维延伸到课文之外,进行深入的、开拓性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现有课文结尾部分大都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回味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这些意味并把他写下来,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方法。《边城》一文,就作品中表现的优美的人生形式这一内容,以不同层面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品读课文,生成问题,小说从爷孙关系、情人关系、兄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四个层面勾画了一幅温释和谐优美自然、宁静健康的人生图画。在讨论情人关系时,有学生对原小论的结尾“(傩送)也许明天回来”这一句发生了兴趣,设想傩送回来了还会不会与翠翠结婚;假如结婚了会不会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傩送还要不要回来?这些问题教师根本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学生都能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课后写出精彩的习作。
二、引导思维生成,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般而言,语文学科的问题意识培养是从阅读教学开始的。语文问题是由对构成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或由对约束限制语言表达的语法、修辞和逻辑,或是由对文章涉及的诸多因素质疑批判而产生的。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知识积累等方面寻找问题。如在研读《窦娥冤》时,我明确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探讨本文的语言特色。课堂上学生生成了10个问题,教师明确第一个筛选要求:分类筛选。将问题进行归类,筛除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无关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的浪漫主义手法”这一问题,虽然很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舍,放到课下解决。第二是甄别筛选,让学生共同筛选出最感兴趣的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学生提出:“你觉得元杂剧的语言和京剧语言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语言,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着眼于文本的阅读,在课堂上探讨的价值不大,因而可以筛除。第三是对问题进行加工润色,有些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能规范地加以表述,需要师生共同对提问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述作些修改。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就《窦娥冤》的语言方面,学生生成了以下三个问题:1.[滚绣球]这一曲牌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是怎样层层抒发感情的?2.[快活三]前的宾白是如何体现作者语言的“本色”特点的?这段话反映了窦娥当时怎样的感情?3.课文结尾处反复表达“我窦娥委实冤枉”,这与唱词中许下的三桩誓愿有何关系?由于问题的整合,使得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集中,重点明确,课堂讨论时间充裕,学生大多在学习讨论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并在教师点评后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认识。
三、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习策略的生成
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问题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习策略,特别是问题策略的生成过程。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目的。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是按怎样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是以什么方式展开论述的?”,这些问题常用于课文讲解、课内讨论、预习、复习等环节,它不具备现成答案,要求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才能完成。这类问题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是一种适宜普及性提问,形成学习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创新人才的思维动力,在思维过程及整个认识、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诱导学生自我提问”为手段,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