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2011-08-15师正清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5期
关键词:知识点历史发展

◆师正清

(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初级中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师正清

(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迫切地摆在老师面前。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来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好学”历史,“乐学”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可用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用“杯酒释兵权”来说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用“南门立木”来说明商鞅变法成功的秘诀是取信于民……生动形象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兴趣。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往往需要亲身的参与和体验。角色扮演、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抗日救亡》的内容时,可歌唱抗日救亡歌曲;学习《八国联军》的入侵时,可编演历史剧;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时,可开展辩论会等。教师只需相机引导,学生就能以浓厚的兴趣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再次,直观可感的影音资料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如在讲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一些片段,学习吴越争霸时,可观看《卧薪尝胆》片断,借以理解“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认识立志的重要。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省时性和高效性,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创设教学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帮助学生梳理、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梳理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点,让学生以重要知识点为骨架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首先,要有古今一体的发展观。历史的发展有其一脉相承的必然规律和趋势,如果单从时间的纵向发展来看,某一时段或时刻发生的历史事件必然是受到了先前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一定会影响着此后历史的发展。就拿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来说,她明显地受到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影响,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所以郭沫若会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之说。“商鞅变法”为秦的强大和以后的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闭关锁国”政策是导致我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根源……从古到今的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只有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去识记、理解和评判。

其次,要有中外一体的全局意识。若从空间的横向联系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进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鸦片战争”的发生,与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与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不无关系;“巴黎和会”的大国操控,重新瓜分世界,又直接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业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全球的距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名副其实的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的。

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便成了贯穿古今中外历史联系的重要线索,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出这些知识点,让他们借助这些知识点理清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密切联系和必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树;才能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是教师“一言堂”。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学习效率也很低,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了。

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改输灌式教学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还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

其次,要探索并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新颖的教法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欧洲封建等级制度》一节时,学生对“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记不住甚或序次混淆,我便让学生记下“公猴脖子难骑”;再如,有南美“解放者”之称的“玻利瓦尔”,这个名字学生不易记,我便开玩笑说:“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是‘塑料娃儿’,是‘玻璃娃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记住了。

再次,可适当打破成规的束缚,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发散性个人评判。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作用问题时,我鼓励学生自由评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就认为,农民起义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因为农民起义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小农意识强,不重视文化教育,建立的政权比封建王朝还要腐败,等等。尽管此观点不太全面,但却能从另一个角度启迪我们重新认识历史,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辩证唯物史观的形成。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多角度地潜心研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惟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才能真正迎来历史教学明媚的春天!

猜你喜欢

知识点历史发展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