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了“兰亭”情——解读《兰亭集序》的情感迁变

2011-08-15张晓丽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兰亭情思

张晓丽

不了“兰亭”情
——解读《兰亭集序》的情感迁变

张晓丽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叙写了在暮春三月,天朗气清的美丽景色中,与朋友们一起欢宴的美好场景。可非常奇怪的是,王羲之却在文章中抒发了痛情与悲意,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生突变的呢,本文对此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兰亭集序》 痛情 悲意 迁变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传诵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变化非常: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实在“可乐”。然置身于此,王羲之又因何道“痛”?“悲”又从何而来?情感突变又缘于何?下面我就结合文章内容,略陈拙见:

一说“痛”情。

承群贤相聚兰亭修禊盛会,王羲之接着说一般的“人之相与”,“相与”即相互交往。于世为人,交往是必须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总是有时平静有时波澜:有时闭于一室之中,畅谈襟怀;有时凭着在托付之物上寄情,放纵不拘。这就是所谓的“俯仰一世”,“俯”就是“沉静、内省”,“仰”则为“张扬、外拓”。这是世人交往时常选择的两条途径。但不管择静还是选躁,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由“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之“快然”(“不知老之将至”上承“快然自足”当作“快然”以至忘老的极乐之情解。)到“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之“感慨”,王羲之指出了人交往时由热到冷的常态以及由此生发感慨的常情。但他也严谨的认识到,亦会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情况出现。如果喜欢的(人、物、事)转瞬间已为陈迹,仍然不能触动人,何况还有寿命长短不能自主、生命最终消亡的不争事实。面对这,他们会怎样?古人就认为,死相当重要(王羲之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承“终期于尽”而来显然是为了突出死的重要,故 “死生”当作偏义词理解。)。如果把死亡看重,它怎能不让人伤痛!王羲之用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感慨。

这部分内容当分三个层次理解:第一层讲“欣于所遇的快然”;第二层讲“情随事迁的感慨”;第三层则是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个递进复句为过渡讲“终期于尽的悲痛”。所以,此处的“痛”情是有感于生命的终结而发。

再说“悲”意。

生命短暂,古人重死,每每临文王羲之总会嗟叹感伤。他用若合一契,表达了这种心与心的呼应。但他又不甚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重死。因为,在东晋,名流多崇尚老庄,他们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同生死、齐彭殇。比如何晏、王弼就曾将“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无”或“道”是万物固有的一种本质属性,“体用不二”、“本末如一”。所以,死是无需特别关注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王羲之总觉得把生死、把长寿短命等同看待是荒诞的。为了弄清楚这些以正视听,王羲之不断与当时的名流清谈(清谈,以极具抽象思辨的“玄学”为主要内容,以《老》《庄》《易》为研究对象,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以“本末有无”为中心,试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和名教,因此又称“玄谈”)。由是,王羲之认识到后人如果看到晋人的某些情思时,很可能也会像他看待前人的一样,内心感受契合却不甚理解。他觉得这是非常悲哀的!为了不让这种悲哀发生在后人身上,所以他记下参加兰亭集会的人,并抄录了他们的诗作汇编成册。因为,王羲之认为人们用来兴发感慨的情致是一样的。即便时代不同、世事变化,只要有了当时的情致,后人就会生发出和作者相似的情感,从而理解前人的情思。所以,这部兰亭诗集是后人了解兰亭与会者情思乃至东晋人生死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显然,王羲之认为《兰亭集》有极高的价值。

由此可知,文中的“悲”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上文“痛”情的深入,而是指不能理解古人情思之悲。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在《兰亭》中不论说“痛”还是言“悲”都只为了强调《兰亭集》存在的必要:记下这次盛大的集会和当时与会者的思绪情感,而不至于只顾着当时的高兴而在一切改变后空有回忆、慨然叹息;同时,也通过这些记录了当时情致的诗文让后人能身临其境真正理解与会者的情思,而不至于有“若合一契”却“不能喻之于怀”的悲哀。当然,王羲之也借写序之机,阐述了自己对人之相与、对生死的一些看法,而这显然不是序文的重点和目的。但说相处、谈祸福、论生死却会是兰亭修禊盛会诗文的重要主题。(修禊是古时习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文中提及此,当有抛砖引玉之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兰亭情思
向明月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ТРИ ШЕДЕВР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