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比论证 说理巧妙——议论文论证技巧例谈

2011-08-15曾志良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邹忌秦桧三门峡

曾志良

今年春天,长江中下游大旱,再次引发了世人对三峡工程的议论,也牵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三门峡大坝建设以及支持与反对的关键人物,像张光斗和黄万里等。日前,在搜狐上看到这样一则微博:

当年张光斗支持建三门峡大坝,唯黄万里反对,结果潼关以上被淹没,百姓沦为鱼鳖。前一段央视记者访张,张说:“我当年就不赞成修三门峡坝,但是他们不听。”黄的儿子看后,说:“我仿佛看到跪着的秦桧突然从岳王庙前站起来喊道:当年我要直捣黄龙府,但岳飞不干。”

阅毕,不禁笑而沉思,职业习惯使我想起了类比论证。

在该微博中,黄万里的儿子没有直接反驳、揭穿张光斗的谎话,而是采用了荒诞的手法,设想了秦桧荒谬的“谎言”,来影射了张光斗的厚颜。真是具体形象,颇具幽默讽刺的效果,令人回味,又发人深思。

在议论文里,这是典型的类比论证的方法。可见,如果用得好,类比论证是议论说理的一个好方法。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比如在《拿来主义》中,鲁迅针对一些人盲目说中国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事,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最后尼采疯了,推出的结果自然是中国一些人也疯了。由此来论证中国不能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不能一味实行“送去主义”这一卖国行径。

此例,客体事物(尼采)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中国一些人)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又如中学课文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特点类推到齐王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类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启发人思考。在运用类比论证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类比论证中的类比事物(客体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主体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即“类比点”,并对学生反复强调写作时要善于利用这种“类比点”来阐释(证明)自己的论点(观点),这样才有说服力。如以邹忌受蒙蔽而类比齐威王受蒙蔽,受蒙蔽是二者的共同点,即“类比点”。秦桧和张光斗的假话是二者的“类比点”。类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所以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类比事物的共同属性。

2.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即客体事物和主体事物是同类,如邹忌的“妻私于己”、“妾畏于己”、“客求于己”和齐王的“宫妇私于王”、“朝臣畏于王”、“庶民求于王”两者在属性上是相同的同类事物,所以,邹忌从自己受蒙蔽自然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令人信服,使齐王欣然受谏。又如微博中黄万里的儿子有感于张光斗的话,引发他设想了秦桧说他本来“要要直捣黄龙府”,这和张光斗说他本来就“不赞成修三门峡坝”,这也是同类的,让读者觉得张光斗的说法和秦桧的同样是荒谬的。

3.用来类比的客体事物应该是确已定论的,才会可靠有说服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以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的历史性贡献,来证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的巨大历史意义,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秦桧这个历史也是史书上早已有定论的,是典型事例,用他来比张光斗,确实同样具有说服力。

4.要注意积累,等到写作需要的时候,就自然能发挥联想或想像,信手拈来,随意驱遣,下笔成文了。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并且注意拓展到课堂外面,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并掌握议论文的一些论证方法,使他们能学以致用,不但把道理阐述得清楚,而且能具有艺术性,形象性,让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猜你喜欢

邹忌秦桧三门峡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邹忌劝齐王纳谏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邹忌比美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
“站起来”的秦桧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秦桧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