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15叶忠华
叶忠华
要想摆脱作文教学的被动性,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应当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开放性原则,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开放课堂,感悟生活,发散思维
文学来源于生活。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要注入源头活水,增添活力……把语文学习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诸多弊病的原因。因此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因此要想学生写出好文章,务必先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笔者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供大家参考:
1.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而歌德也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的。”为此,笔者专门在每周的语文兴趣课上念一些好的文章,开放式地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给他们的感受,或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谈谈读后感等,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2.推荐学生看《散文》、《故事大王》、《科幻世界》、《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拿出自己订阅的《读者》、《杂文选刊》,让学生互相传阅,并让他们挑选出其中的好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说说自己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等,从中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3.鼓励学生之间就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互相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在这方面,为了使学生放开胆子,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要经常有意识地主动地在学生面前说说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看法,谈谈自己对学校中、班级中发生的事情的感受、建议。并和学生成为朋友,课前课后与学生平等地交谈,课堂上亲切地向学生倾诉。这样,课堂里就会渐渐形成一种交心的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再加上教师的多方面鼓励,一些胆大的学生便会参与进来,由于一种从众的心理作用,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就可能形成师生打成一片的局面,学生作文中才有可能出现“放胆文”,才有可能出现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好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二、革新形式,开放命题,面向全体
笔者认为在作文命题上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酝酿题目,就可以使学生有事可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可以自由表达,因而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的题材俯拾即是,作文的命题和取材范围又极其广阔,学生不必担心写作源泉会枯竭。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提前公布需要学生搜集素材的写作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每学期初,教师便将精选的十几道或者更多的有关作文话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去思考。到写作课时再选择其中一个,发动学生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后誊写到作文本上。这种习作方法使学生免受“硬着头皮写瞎话”的苦恼,变作文课的“突然袭击”,“搜肠刮肚”为“胸有成竹”,“如数家珍”,学生作文的功夫用在平时,写作课上自然就轻松多了。
2.创设情境,想象作文。所谓情境,即情景,境地。美妙的情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受到美的教育。教师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一些切合实际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在这个情境提示的空间里,尽情地想象发挥,再来构思成文。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定会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也更能代表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
3.欣赏电影的形式还可以这样运用:在学生观看电影之后,组织学生就电影的主题、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以所看电影为话题,构思成文。我们可以称之为“新话题作文”。笔者曾经给学生播放过动画片《人猿泰山》、《黄河绝恋》等,经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之后作文,其作文结果令人倍感欣慰,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积极完成作文。一些平时作文功底不扎实的学生能够复述有关的重要故事情节;一些学生抓住影片中的细节分析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一些学生就电影的主题进行挖掘,联系生活发表自己看法;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还能从电影技巧、配乐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知半解”,出人意料,让人惊喜。
三、注重情感,开放评价,发展个性
批改,应该是师生共有的活动,而不能只看作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也不能将其分解成教师的“批”,学生的“改”。首先要注意,作文的评语是教师给学生作文的总体性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方式。事实上,学生更关注的则是教师对其作文作出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因为作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如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它应该可以看作一种心灵释放、一种内心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因此,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切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中肯地写下自己或慰籍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中应有的基本的人文关怀。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作文批阅中对学生作文的一种隐性评价。这种隐性评价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显性的量化评价所无法替代的。如果教师总是那么几句无关痛痒的套话式的评语,或是满篇勾勾杠杠,把学生的作文批划得简直一塌糊涂,学生就会失去修改的勇气。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殆尽。
再者,评语还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语还应当公正、客观、带有鼓励性,即使对作文能力特差的学生,也要抓住其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同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作文切中要害地指出主要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有的甚至还可以当面指出,再将其修改前后的文章,对照评比,肯定其进步,并加以表扬。一篇文章的长处和特点,一经教师评讲指出,连作者自己也感到振奋,信心十足。如能长久如此,学生必能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提高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让学生少做“奉命作文”,“模式作文”,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势与教学模式,放开双手,还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写作天地,这是新课程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挑战;而融入新课改理念,贯彻开放性原则进行作文教学,实质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立足人本位上的新形式下的作文,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期待以育人、立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在新课改形式下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古老东方教育的全面复兴和文明的全面复兴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