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学 相得益彰——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2011-08-15陈亚芳
陈亚芳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之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能力培养,尤其重应试能力,轻知识传授;重思维训练,尤其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训练;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朗读教学,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使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的畸形发展道路,语文教学的原来风貌荡然无存。有人曾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仅只有108小时。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个中原委,实在值得深思!轻视诵读教学,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而是一种弊端!
其实朗读教学不仅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好朗读,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率,反而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使书面语言的语音功能(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势、音色等)释放出来,使语言的本质得到真正体现。把书面语言通过朗读再创造,变得更鲜明、生动、声情并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从教的方面看,教师的讲解是分析,朗读则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朗读更能使学生感受。从学的方面看,听、说、读、写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朗读有助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出受感染的激动之情。可见,反复诵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
三、朗读帮助理解内容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意能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如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著奋斗的精神内蕴。
四、朗读增强领悟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论文章中心思想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朗读不可少,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朗读教学理念,做到以读促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