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2011-08-15柳俊芳
柳俊芳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六年了,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再仅仅是考试的道具,而是滋润学生心灵的清泉。而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在我省业已蓬勃开展,为此我把自己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总结如下。
一、教法简介
结合教学名师由魏书生老师语文课堂 “六步教学法”及近年来郑州市推广的“调节教学法”,又针对新教材和学生特点,吸收了“模块教学”和“单元教学”的特长,进行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的实验。其具体步骤是:(一)预习——设标;(二)自读——设疑;(三)导析——答疑;(四)反馈——调节:(五)复习——小结。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运用“五环节教学法”,不但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还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法的基本经验
(一)“五环节教学法”中,学生“预习”、“自读”是基础。一篇课文好比一个知识湖,水是深是浅,需要学生自己“下水”去试一试,才能使他们心中有数。“设疑”、“导析”是关键,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讨论和争执,在老师导析下,问题得以解决,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能力得以提高。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分组竞赛,激活课堂。
(二)学习目标是学习新知识的指示灯,自学设标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阶梯,所设的“标”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学生自学的切入点。自学设标不可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还应具有启发性、诱导力,并且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节节有收获、有进步,不断获得成功感,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说,“自读、设疑”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三)导析——答疑,重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诱导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闪现,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反馈—调节,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最有效地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库”查漏补缺,及时补救,而且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和消化。
(五)复习—小结,必不可少,复习可以对知识进行回顾,可以采用课后练习,也可以自设习题,训练巩固,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有疑难问题,争取抢在下课之前师生共同解决,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五环节教学法”的中心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且一般不留课下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五环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预习——设标。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在这一环节中,要达到三个目的:(1)、让学生感知教材,了解知识结构;(2)、识记教材;(3)、初步理解教材。 这就为进行下一步打下了基础。
(二)自读——设疑。自读的方法一般是:默读教材,勾画要点或批注文字,简要地写出自读笔记,特别是要提出不懂的东西,设置问题。可以同桌相互提问,两桌四人小组讨论,或四桌八人大组争论、辩论。
这一环节步骤有二:⑴自学前指导。教师指明自学的知识范围,提出一些重点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或进一步列出几条自读提纲,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读解答,不能解答的,留待第二步求解。⑵自读探求。学生按老师要求去自读,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程度,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分类指导,特别要关照那些差生,知识点不能贪多,要求精。到这时候,有些问题个别学生可能还解答不了,老师可指出思路,让学生继续思考,并结合后来老师的讲解,彻底解决。
“自读——设疑”是本教法的核心部分,这一步要注意两个问题:⑴“预习——设标”不能代替这一环节,“自读”高于“预习”,“设疑”深于“设标”,因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思想高度集中、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针对性强,学习效率较高。⑵不必担心耽误时间,害怕教材讲不完。实际上,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知识,通过自读自学,学生完全能够掌握,就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知识,通过自学,教师再讲解,也大有好处。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但要改进方法,还要变通思想,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工夫下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远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好得多。
(三)导析——答疑。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分析、推理和概括,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炼知识,为学生解惑的目的。如能引导学生进行热烈充分的讨论,掀起课堂高潮,效果更好。
此环节的主要方法是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分层次提问法等。可把主要问题梳理、归纳,并扼要板书在黑板上。讲解时,语言要简洁、生动、准确、形象,富有启发性、激励性、诱导性,还要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力争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能达到”,起点低的学生“消化得了”。这一环节最忌讳“注入式”、“满堂灌”,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
(四)反馈——调节。这一环节是本教法的关键。一般传统教法,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之后,稍作小结就完了,这样容易造成今后的遗忘,不如让师生再变换一下方式,以测试题的形式,把该记住的内容及重、难点问题再巩固一下,严格把关,有不清不透之处,可及时调节、矫正、补救,以求得最佳教学反馈效果。这一步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尤其必要,他们可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而收效明显,深受学生欢迎。
(五)复习——小结。这一步依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笔记,再一次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理清、消化,充分掌握。根据实际情况,这一环节可灵活运用。单元复习时,则必不可少。
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此法是否最行之有效,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修改和完善,尤其是各环节中如何灵活运用其它教法,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