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语文,学语文
2011-08-15王兰瑛
王兰瑛
记得一个月前一次语文课上,一位同学就对我说:“其实,我就是不愿意学语文!”周围同学们惊讶的表情让这个“勇敢的”同学低下了头。我感到很激动,竟然有孩子能如此坦诚地与我对话。但是,我一时间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我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希望我能让你喜欢上语文。”后来,他就开始听我讲课、开始按时做作业,我总是用目光给他鼓励,告诉他我很喜欢进步的学生。一次,他把自己的作业拿到我的面前给我看,那是告诉我他的作业得了全优。我说:“你下一次还会做的更好!”又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会,离开四天。回来后,先看了同学们的日记。那位同学写到“王老师走后,我觉得时间过的真慢。外面的天气不知道冷不冷,王老师会不会感冒?”我无言泪下。
这件事使我明白教师要宽待学生的不足,从关爱学生心灵开始,不要过分苛求学生。欣赏犹如一盏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老师个人。我们应该多学一学“欣赏”理论,用欣赏的眼光看问题,宽容也是教育,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基础。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流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学语文。
常言说:爱屋及乌,学语文也一样。爱语文了,学起来就尽头足。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就会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一系列活动能引导学生充分学习语文,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充分的活动。同学们通过讨论、答辩,有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很好的。我教《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在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安排了表演课本剧的环节。当学到戏剧高潮相遇坟场时,同学们无论是表演的神情,还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都表演的十分到位。通过表演同学们更准确的体会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悲壮!接着,我又把《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做了对比,于是,大家积极参与,有人说它们体裁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著名长篇叙事诗;有人说它们歌颂爱情的主题一致:海枯石烂、忠贞不渝……只要想象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都给与肯定。课堂为每一个同学创造了创新思维的机会,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人的情趣、品味、境界,尤其在学生时期,往往就是在一篇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陶冶、鉴赏中得到的。教文既教人,做文既做人,这些都不是靠教师的讲实现的,而是靠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因此这几位同学的表演:“旁白者”语调深沉、气氛渲染到位,“罗密欧”则演的声情并茂、惟妙惟肖,“朱丽叶”的勇敢自然、寸断肝肠也不在话下。全班同学都轰动了,鼓掌的、喊好的、开心的笑声响成一片。我在惊喜之下暗自叫好,教学自然相当成功。课后我心里想:没想到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学生能演得这么好,真是小瞧他们啦!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的。但是,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把课上得活、新、实,就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从而爱语文,学语文。
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在生活中很好的学语文,在语文中学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他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提倡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语文化”,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时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使课堂焕发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让他们尽情感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呢?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情境性、情趣性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感染,学而忘苦,学而忘难。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我们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如:我们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要求学生为妈妈写一段祝福的话或制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使学生无形中体会母亲的伟大,感受爱的熏陶;春天到来的时候,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抒发对春天的感悟,并且汇集成《春天的弦律》一本小册子,让大家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圣诞节是让学生自行组织圣诞活动,锻炼他们,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语文教材蕴涵的生活内容比其他教材更宽、更广、更丰富。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学生感受生活的最重要依托。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秀作品。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并让奇思妙想随着悠扬的歌声飞遍故都的角角落落,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而由爱故都之情萌发爱祖国之情。结合课文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的句子,悉心感受,入情品味教材包含的艺术美。再如戏剧《窦娥冤》用一个穷苦的女孩窦娥被冤的悲惨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六月飞霜、血溅白练、抗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命运的抗争、对社会的控诉、对官场的诅咒,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联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可谓“文已止而意无穷”。语文教材的篇章大多选自名家名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多作品语言生动、意象鲜明、意境优美、结构清晰、表现手法独特巧妙,为学生学习、鉴赏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也是他们欣赏生活和描绘生活的依托。
给语文学习加点佐料。充满趣味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恰当地运用音像手段,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复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就充分利用了不同媒体的优化组合:图像和音响型相结合,直观型和抽象型相结合,把学生带入烟花三月之景象中,故友分别之氛围中,领悟诗人翘首伫立江岸,久久不肯离去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人只见孤帆、不见友人的怅然心情。哪怕是最坐不住的学生也禁不住入了情境。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组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把注意力持久的集中在课堂学习中,轻松有效的度过40分钟。给语文学习加点佐料,会让学生更爱学语文,更轻松的学语文。
总之,爱语文,学语文。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启发、引导,这些将永远使学生牢记在心,终生受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