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中“荷”与“月”解读

2011-08-15熊立权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叶子

熊立权

荷月意境:宁静 变幻 生机

朱自清《荷塘月色》所描绘的荷塘月色首先是曲径通幽处一方雅致静谧的天地。“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都是的“田田的”“亭亭的”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因为月夜的缘故,看起来“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温润又有些闪烁;还有“缕缕”的“渺茫的”荷香,还有叶子与花在风中颤动的波痕,及叶子底下把叶子衬托得“更见风致”的“脉脉的流水”,给人丰富的层次感。荷是如此,月华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一份朦胧与迷离的柔美。

作者刻意给这片美景以朦胧感,恍如梦一般,充满迷幻感。因为不能朗照,月光非常淡雅,使叶子和花看起来“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影也是非常迷人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黑影,“参差的斑驳的”,“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更“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一份静谧,还有一个特点,是有着无穷的变幻,不断地在翻飞舞动。比如叶子仿佛如“舞女的裙”,舒展着摇曳着;荷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仿佛不胜寒风的娇羞,还有“出浴的美人”的生香活色;月光轻灵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是“浮起在荷塘里”;而灌木的黑影,如变幻着的“鬼”影一般,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这幅画里充满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隽味,也夹杂着八大山人、朱耷等人水墨画的一丝孤独与凄美。

但是一颗异常细腻而敏感的心灵里,总想着对生活的留恋,作者喜欢热闹,喜欢俗世的一切,所以没有一味的沉入到夜的黑色中,而是希冀着在这些淡雅的场景中,寻找到内心渴望的一些元素。于是他听到了清新明丽的声响,比如荷香是可以倾听的乐曲,“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与花在风中“有一丝的颤动”,会成为一道“闪电”,“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并不均匀的月色则是“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以动的变幻来写静的荷塘月色,甚至于无声处听有声,处处是流水与音乐的节奏,所以荷塘月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静谧,而是自然在尽情抒写生命的一种富含生气的美丽。

荷月世界:生命意识 个性张扬 品格坚守

作者好像还不满足于这样的表达,他又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双声、叠韵来状写与描摹。叠字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双声如“渺茫”的歌声,“袅娜”的开花,“参差”“班驳”的黑影等;叠韵如“零星”的荷花,并不“均匀”的月色等等,这些词使文章韵律变得非常优美,也极尽作者的浓情蜜意。有些文章批评《荷塘月色》写得太艳丽了,特别是作者由过人头的莲花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想到梁元帝《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众所周知,在老教材中,曾经认为这一段不符合中心题旨而把《采莲赋》删去,实际上是对文章主题的误解,朱自清并不是仅仅表现生活带来的沉郁,而是一种超越一时一地的心境,反映出人类的心灵本身:用自然环境安慰心灵,然后“求我幸福”。朱自清这番描写完全没有必要政治化,更没有必要道德化,他抒写的就是人性本身。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审美享受,是人性对宁静、对生命的气息的需求与赞美,万物的自由地生长与伸展,是一份相当热闹而又纯真美好的生命亮色,是颇含风情的趣味,并没有过分的艳丽。知识分子是清高的,是拘谨而清苦的,但并不是朱自清的全部。

朱自清的荷月世界,实际是阴柔与热闹和谐统一的审美世界。作者说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作者追求一份宁静,同时也喜爱热闹,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是这份心灵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快乐、愉悦与自由。你可以有种种猜想,比如朱自清苦闷的原因,是“不满现实,向往光明”(钱理群),“摆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孙绍振),“令人绝望的苦闷与孤独。”(傅书华),但这“一团火”,“一团乱麻”,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也没有必要索隐,它就是一种人生常有的纠结状态,然后想要摆脱他,或者说是追求一种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 “自由”与“和谐”。对朱自清来说,南朝的江南对他来说,是一个人性自由的理想国度,这是非常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完全是一种审美上的判断。

有人认为朱自清的笔多女性之感悟,多阴柔的世界,常常以柔弱、含蓄、温柔、娇美取胜。看他的文章,那些香花美草,浓情密意,确实容易使人勾联起花间词。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水,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李旬的《南乡子》“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周邦彦《苏幕遮》的“一一风荷举”。余光中对这样的文风不认同,认为“伤感滥情”,“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笔底,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但朱自清的境界与花间词的荷与月是不同的,朱自清有高远、有生气,而花间词的底子是彷徨与麻醉,是晚唐五代国家崩裂、战乱不断、人命危浅、乃至醉生梦死、追欢逐欲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反映,是以儒雅为宗旨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开始向艳俗文化为宗旨的市民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它是文人品格的一次“堕落”,当然也不否定这是人性的一次张扬,而朱自清也在努力张扬人性,但品格上却有一种坚守,余光中的感受似乎有些偏见。

荷月解读:民族情结 文化意象 审美创造

朱自清的荷与月,坚守是品格外柔内刚的写照。解读朱自清的“荷”“月”,应该比之于屈原的香花美草。屈原有大量描写香花美草的诗句,描写女性的句子。这不一定是表现作者的对女子阴柔美的爱,而是象征高洁。朱自清描写荷与月,也是一种传统文人情怀的体现,是这一系列的意象,在那个时代的最好表达。我们追问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荷与月,使对散文的解读,超出了散文本身的情感欣赏,而是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追寻。

“荷”与“月”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象,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意象,“荷”在传统文学中是高洁之象征,杜甫以荷赞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周敦颐颂扬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清心、养志;而从佛教来讲,莲花生于淤泥,开于炎夏,淤泥象征污浊,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莲花象征高洁、清静与人的自重。月亦是此,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阮籍的“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李白赞“屈平诗赋悬明月”等等,月亮象征的是高洁的品格。

想起陶渊明选择采菊,苏东坡选择赤壁的水与月,柳宗元选择西山,史铁生选择地坛,实际上每一人都渴求自己的一块精神芳草地,渴求大自然、自由伸展的万物来安慰人的心灵。对于朱自清来说是与其灵魂最有安慰力、最有共振力的是荷月世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教学《荷塘月色》要从朱自清个性化的审美境界中,引导学生把握和阐释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等,让学生在文化的濡染熏陶中获得心灵的顿悟、文化的智慧,构建个体的文化人格。意象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其文化功能显然对丰富学生的人生理念,感悟人生的真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散文与诗歌中,有大量的这样的意象,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的宽阔性,而朱自清的“荷月”世界的意义,正是融入了富有个性化的审美创造,融入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历史意识,使这一中国化意象生生不息、常读常新。

朱自清喜爱荷月,可能是发自心灵最深处。一株浴着月光的高洁的“荷”,它的名字叫“清”“华”,我们读到的是朱自清的名字,朱自清又名自华。对朱自清来说荷月世界可能在审美的意义之外,还带有宗教的意义吧。《荷塘月色》是一个读不完、讲不完的经典。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叶子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