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类散文文脉教学初探
——兼谈《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文脉教学设计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幽径霍金文脉

陈 慕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 《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在王老师看来,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都是随笔类散文,随笔类散文文脉不像一般散文那样容易把握。叙事类散文,如叙一件事,通常有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而多件事,则有事情先后发生的顺序,当然也有顺叙、倒叙、插叙的问题,但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写景类,基本上是空间顺序;游记类,则是按游踪顺序;状物类,顺序也容易看出来,如郭沫若的《石榴》则是按照枝干、花、果实的顺序写的。当然,随笔类散文,有些是有语言提示的,读者容易把握这样的文章的文脉。如《明天不封阳台》,教师稍做指点,学生就可以发现文中这样的语句:“明天要封阳台”,“是的,明天要封阳台吗”,“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这些语句昭示着作者行文的思路。学生在这些语句的指引下,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对于像《明天不封阳台》这样有语句提示行文思路的随笔类散文,老师只要稍做提示,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文脉、思路。

但是,《都市精灵》、《幽径悲剧》这两篇随笔的行文思路,学生就不那么容易理解。首先文中没有提示性语句,还有就是文中有些段落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难理清。如《都市精灵》这篇随笔中第1至4段在文中的作用,《幽径悲剧》这篇随笔中第3至6段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地方都是理解这两篇随笔的难点。不过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两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把理清文章的思路作为教学难点来加以突破。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第一部分第几到第几段、第二部分第几到第几段等等,并不花时间去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文章行文思路问题,最终没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了以后还是不能理清文章思路,更无法找到理清这一类文章思路的规律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有缺憾的。

我觉得,把握文章的文脉应作为这两篇散文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加以突破。我们首先看《都市精灵》的文脉教学设计。

设计一:1.阅读全文,大概知道文章表达的意思:人应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

2.提问:有没有那些段落不知段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每一段的段义。

3.师生讨论这些段落之间的关系。1—4段先写北京现代文学馆之“景”之“奇”之“幸”反衬北京之悲,且即使是现代文学馆,也深受北京城之影响,仅有的一些鸟、兽也成了“奇景”“幸事”,然后,文章8—10段正面写昆明、上海、旧金山等世界上许多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11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人与鸟、鱼、兽本来就在同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第12段作者进一步否定“孤城寡人”的现状,提倡“与狼共舞”的现代意识。这里要重点讨论文章写1—4段的作用及与全文的关系。

设计二:1.从解题入手:“都市精灵”是什么意思?

2.明确后再问:哪些城市有精灵?什么城市没有?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杭州、上海有,还有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如美国的旧金山有很多种;北京没有。

3.问:1—4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1—4段先写北京现代文学馆之 “景”之“奇”之“幸”反衬北京之悲,且即使是现代文学馆,也深受北京城之影响,仅有的一些鸟、兽也成了“奇景”“幸事”。

4.然后分析全文,最后总结归纳文章的思路。

《幽径悲剧》文脉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设计一: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明确大意: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再读课文,读出每一段的段义。教师就较难段落,作出指导。

如3—5段,写幽径四时之美。第4段写小径所靠的山的春、夏、秋三季之美,第5段写小径所傍的湖,引人注目的夏季之美。第5段则写小径所靠的山、所傍的湖的冬季之美。

3.师生共同讨论:文章中这些段落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问引导:第1段至第6段、第7段至第10段、第11段至第16段这三大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作者写曲径四季之美景是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作者把古藤萝的形、声、色、香之美写到极致,把自己对古藤萝的喜爱之情写到极致,是为下文写古藤萝的悲剧蓄势,文章运用层层铺垫的方法。最后五段作者酣畅淋漓的抒情就有了依据,而且更能震撼读者,感染人心。

4.接下来分析重点段落,最后归纳总结文章的文脉。

设计二:也可以先分析文章,等学生体会到了幽径之美、藤萝之美和感受到作者的强烈的痛悼之情后,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和作者一起痛悼幽径之悲?再分析作者层层铺垫的写法。

这一类随笔类散文的文脉线索,正如北京教育学院王漫老师所说:“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文中找不到语言提示,更没有昭示线索变化的具体事物。对于这一类文章,要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归纳总结,心里有准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读文章。在考试中碰上这一类文章才不会心慌,知道如何下手。如山西太原市09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那一篇课外阅读:

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注〕霍金: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到这篇文章,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帮学生解决把握这类文章文脉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或是想理又理不清,然后就匆忙做题,这样错误率必然会很高。相反,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曾引导学生重视过随笔类散文文脉的分析与把握,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多阅读几遍,多思考,尝试着理清文章的文脉,不会盲目的乱做题,有实力的学生甚

至可以做出正确的分析把握,作出下面的分析。

《约会荷花》这篇文章,第1、2段点题:霍金到杭州赴荷花之约;第3、4、5、6段写霍金面对荣誉的从容和追求人生价值的执著。第7、8、9段人花相映,写霍金的人生比荷花更美,更灿烂,跟耀眼。

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分析,再做后面的题目,准确率就会高得多。

猜你喜欢

幽径霍金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前行
《霍金》
登翠微峰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