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感训练 领略古文神韵

2011-08-15李月东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文言品味祖母

李月东

由于文言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在词义、句子构造等方面,与今天的语言有着不小的差异,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学习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整体感知,触发语感

诵读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叶圣陶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方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诵读并非一次完成的,而是要多次反复,诵读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譬如,学习《项脊轩志》一文,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所写的人和事,而且可以比较快的感受到作者痛惜、哀伤、眷念的真挚感情,从整体上体会到这种感情是越来越浓烈的,最后达到了顶点,局部又有起伏,“忆祖母”一段则有关爱的成分,关爱之中却暗含悲情。补记部分,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在这里,诵读既是认知的手段,又是感受体会感情和意境的手段。

把握思路在教学中更有利于对文章的全面了解。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脉络,是有迹可寻的,无外乎从“人、事、物”、“情与理”的角度去把握。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能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理性的观照。这种观照是粗线条的,而不必细致人微。否则,就失去了把握思路的意义。譬如,学习《项脊轩志》,只要把握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先写“喜”,再写“悲”,共写了五件“悲事”就行了。 《烛之武退秦师》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教师只要让学生理清郑国、晋国、秦国等三国的微妙关系,精确地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晋秦围郑——郑伯说烛之武——烛之武说秦伯——晋军退兵),以及郑伯、秦君、晋文公三人的利害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背诵时条理明晰。此时,如果再借助事件发展图和利害关系图辅助背诵,则能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成为学生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 学习《项脊轩志》中“(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顷之”“象笏”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顷之”的韵味。试想以祖母如此高年,可能还是小脚,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是祖母时时念及的,它在祖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举止很不寻常,言语却很平和,然而,赞许、激励之意灼热感人,而又不露半点骄矜浮夸。而此时作者年龄尚小,祖母就把“象笏”赠给他,再结合“顷之”一词,祖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 “我”成就功名的期盼也就溢于言表了,所以祖母才能“顷之,持一象笏至”。这样品味,就能人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2)品味“句”。 学习《鸿门宴》,在向项羽说明遣将守关的原因时,刘邦与樊哙两人所说的内容都是“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果单从内容上看是不够的。要分析说同样话的两个人——刘邦、樊哙身份不一样,说话时的情形也不一样,刘邦是以此表明自己“不敢背德也”不敢表明自己有功,樊哙却是以此表明自己的主公刘邦是有功之人,应当受赏,是以守为攻,显然意义不同。像这样的语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分析清楚。这样品味,才可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3)品味“段”。《左忠毅公逸事》的三、四、五段,并非写左公,似乎游离于标题之外,可是细细揣摩则明白这三段大有深意:第五段是为了交代“逸事”的确凿可信,第三、四段写史可法“忠勤职守”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左公,写左公的知人之明,同时呼应第一段的“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和第二段的“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这样品味,则可体会到作者构思运笔之妙。

品味语言,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词、语、段。最后,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总结。当然,这些品味一定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以便能够合情合理地感悟。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认为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和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那么,怎样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当然是那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洪镇涛语)的文言文。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除了已经要求背诵的,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朱元思书》、《病梅馆记》、《阿房宫赋》等篇的全文,《屈原列传》等篇的某些段落。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而是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想方设法地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受益匪浅;才是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真正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练,熟练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则更好。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粹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实践语言,提高语感

文言文教学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实践主要是学生写语感随笔。语感随笔是从口头品味语言到书面品味语言的延伸,是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的延伸。语言实践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及其书面表达能力。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写文言小片断,虽然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不无益处。200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文言小品的形式写就的,别开生面,趣味盎然,所用的字词除个别外,都是现代汉语中较常见的,并不生僻,但它在高考作文中却引起了重视。从这个例子出发,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究竟有多大?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究竟有多大?浅易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到底是给学生“鱼”,还是“渔”呢?

猜你喜欢

文言品味祖母
品味年画
祖母家的夏天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祖母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文言实词推断法
祖母家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