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杯唐朝的酒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手记
2011-08-15吴从伦
◆吴从伦
(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
那一杯唐朝的酒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手记
◆吴从伦
(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
我们面对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完全可以判定为是浮躁的,对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人以及对自己的内心来说都是如此,无谓的吵闹,低下的审美,寻寻觅觅于生理感官的刺激,对时间失去感觉,对外物麻木迟钝,这些真的是他们的天性吗,语文课堂似乎应当担负起这种拯救天性的任务,课本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就是我们赖以雕琢学生粗糙的心灵的工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笔者试图探索这一实践过程的可操作模式。
首先,先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不加任何诠释,只是让学生反复吟读,让这些文字本身的穿透力在这样的反复吟读中发挥出它固有的基础作用来,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情志积累和这些带着时代气息的语句直接碰撞,便完成了雕琢的第一刀,这时可以让学生口头陈述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从学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文字本身的穿透力所具有的对学生心灵雕琢的基础性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出来依赖于学生的个性禀赋,正是差异的个性禀赋造就了对作品的差异性解读,这是一种客观实在,是允许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这些差异性解读中就没有一种起基础规定性作用的彼此交集的那一部分,所以接下来对于这篇作品的相关背景就要仔细介绍。以便于对学生的个性审美做价值趋同性引导。
有了对原诗的初步接触,诗中的意象对学生的心灵有了初步的浸染,这时对学生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在时机上是恰当的:这首诗写于唐天宝初年,那时的李白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而当朝的许多人都妒贤嫉能,于是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耳根脆弱,也只是让李白陪酒侍宴无聊应酬,完全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遂写下了本组诗。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内心独白式的解读:“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又继而对青莲之才倍加赞赏:“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如果说在对作品背景及作者本人介绍之前的阅读是学生以自己为假想的诗句的指向对象,那么在对作品及作者本人有了了解之后的阅读当然就会以作者本人为诗句的指向对象,所以让学生再次阅读此时成为必要。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融,此为雕琢的第二刀。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对诗歌本身的深层次的理性赏析:
原诗共四首,入选课本的是第一首。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愁闷、抑郁不得志之意。“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众人都知道酒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深谙“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李白爱“月”爱“酒”,足看见他在世俗生活的孤寂与无可奈何。同时,在他壮志郁郁不得酬的一生中,迸发出了他天性中的极大的向往,这一向往同样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于是在这深层痛苦的引发下,激发了李白的浪漫情怀。而这首《月下独酌》正是这一落寞情怀的真实映照。
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而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有二人相伴,本应感到满足,但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岂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展露了其矛盾的心里斗争。月影本为无情物,但为了及时行乐,也只能“暂伴”。这便是李白,渴望知己,而无知己,没有知己,却向往知己的一种心态。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与自己产生了共鸣。在“我”歌唱的时候,月被我感动了,在我跳舞时,影也随我一起舞动。然在这欢快之时,李白的孤寂之感却又油然而生。感到现在我们虽在一起对饮买醉,情感融融,可是当醒来时便各自分开了。让读者也不由产生了一种为其悲痛感伤之情。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句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暂时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思想中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至此,学生对诗句有了较高海拔的观照,这时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慢慢梳理李白也梳理自己,如一位学生写道:
某位智者说过,孤单是一座桥,每个人都必须经过它。可能孤单真的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经历之后,就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也只有这样慢慢理解,慢慢接受才会让成长真正地成为历练。
我李白曾在月光下独自饮酒,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受人排斥的孤独与郁愤,我却可以给自己找到心灵的慰藉。在花丛中间携一壶酒,没有人去亲近自己,本应十分苦闷,但我可以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一轮明月,与我共饮,因为我俩同是孤单一身,正好可以一起作伴,明月和我的影子,相对成了三人,我希望这样自己便可以不孤单。可明月既不理解饮酒,影子也只是徒然的伴随着我,举杯对影也是无法让我不苦闷啊,所以邀月对影只不过是我暂时将他们当做陪伴,目的是要趁着春天及时享乐。
把一切的不如意都忘了吧,不要管什么如意与不如意,难得大好春光在此,怎可如此浪费?我放声歌唱着,月亮一直徘徊在我身旁,他会知道我的忧愁与孤独吗?应该不会明白吧,我起舞的时候身影零乱,让我觉得这一瞬间的自己并不孤单,我知道当我清醒的时候,尚且可以与明月,影子一起欢乐,但我喝醉之后,便与明月,身影各自分散了。夜太短暂,明月不能一直与我相伴。我的孤独太过漫长,只好醉一番。我与明月,身影的关系,不过是永结无情游,如果要约期相会,只能去遥远的天上了。
孤单总是让人苦闷,但只有经历过了才能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熟。我们的世界,总让自己有点不安,但相信会有明月相伴,即使它不懂你在想什么,但却是你最忠实的倾听者,真的只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与你争,不与你辩,不点头,不反对,任你如何抱怨,他都不发言。
而对于月下独酌的其他三首,也无一不散发那杯唐朝的酒所散发的人格芬芳,且让我们慢慢拓展细细品读,如第二首中的“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第三首中的“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第四首中的“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学生完整接触了这组诗,对借物抒怀有了较深的感悟,这时我认为学生才真正品味了李白手中的那杯酒,才接近了教学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