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教材将削弱国家未来竞争力
2011-08-15
网传教育部将统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政治教材,对于这一传言的真实性,我甚为怀疑。因为当今时代,创新、改革、多元,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材多元化,也是我国近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国2001年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背景之一,是要培养本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统一教材是扼杀多样性与丰富性、走向保守与僵化的行为,必然对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削弱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多样性是自然生态平衡的永恒法则。生态学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像一张巨大的生命网,充满无尽的奥秘。人类必须尽力去了解其中复杂奥妙的依存关系并维持这种关系,才能保存生命的多样性,才能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缺乏多样性,或者破坏多样性,许多物种不能生存。对于人类来说,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不可胜数的物质类别,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种种需要,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没有动物的多样性,定然不会有人间百鸟朝凤、莺歌燕舞的盛况;植物拒绝单调,才有梅兰竹菊,淡泊其中,才有荷花的高洁、青松的坚强、杨柳的多情、丁香的芬芳;色彩拒绝单调,才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般般色调,人间才有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的多彩生活;人生拒绝单调,才有思想、自由、荣誉、权利、公平、正义、爱与尊严的种种追求,才有自我实现的努力,才有酸甜苦辣的多味人生!
思想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之源。没有思想的多样性,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思想的多样性,就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会激发公民的创造力,使公民敢于幻想,敢于创新;就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就会思想活跃,政治清明;就会文艺繁荣,教育进步;就会人尽其才,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的进步首先反映在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前瞻性与连续性等方面。一般而言,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与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体现出来。从教材的角度,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则体现在教材的品种是否具有多样性,是否为使用者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是否满足儿童当下的不同发展需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教材是否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及建设未来社会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准备。教材的连续性则要求教材在特定的时期内,有相对清晰的价值系统,不能随意中断或变更教材的价值系统。否则,会引起教材价值观的错位和学生价值观的混乱。正因为如此,编好一套教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调动与整合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成功地开发了许多优秀教材,这些教材,对于传播和推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美国,其教材品种十分丰富。英语教材的品类与数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不仅语文教材这样,其他学科教材也是如此。以中学化学教材为例,美国中学的化学教材有数十种之多。有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编写教材的;有按化学实验编写的;有按化学键为线索编写的;有按能源、环境、材料、资源等社会问题中的化学知识来组织教材的;有选择空气、水、食盐、纤维、塑料等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来编写的;有按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编写教材的,等等。不仅美国如此,德国仅巴伐利亚州的初中化学教材,也有五种之多。而我们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2001年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使用教材基本上是人教社统编教材。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中小学教材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教材开始试验“一纲多本”,编写了几种教材供选用,但是,由于强大的体制惯性和利益驱动,新编的几种教材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这样,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统一中小学教材的国家之一。
2001年启动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一纲多本”的成果,实行“一标多本”模式。鼓励相关单位与部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各种理念、各种形态的课程与教材,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即可投入使用。这种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各种课程理念、多种形态的基础教育教材相继出现。依托教材,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火热地开展起来。许多教师都在努力钻研新教材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探索新教材的学理基础,比较各种新教材理念、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方法,寻找切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使中外教育理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这次课程改革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因为编写多元化的教材,我国处在起始阶段,不少教材创新性不足,有统编教材的影子,甚至可能存在其它缺陷,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这些教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多元化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不断改造、完善、更新,完全可以提升它们的品质,丰富教材品类,给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教材选择机会。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思想的反映物,作为言语成品的语文内容是十分宽广和丰富的。它的思想内涵极其复杂,博大精深。一套语文教材不能包罗万象,囊括各种思想,但每一部教材可以有自身的主旋律,有特定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来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教育需求、教育传统、文化传统、课程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材必须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譬如我们不能要求上海市与贵州省西部山区的中小学使用同样的教材,达到同样的教学要求。统一要求的结果,要么是降低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要求,要么拔高对贵州西部山区学生的要求,两种方式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所以,必须增加教材的层次性和选择性。我国台湾地区只有2300万人口,却拥有康轩、翰林、南一等出版社出版的多套语文教材。香港地区只有600余万人口,也有3套语文教材供中小学选用。大陆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却要统一教材,理据何在?显然,那种希望编写一种语文教材,就能满足普天之下对语文教材的需求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教材改革,绝不能因为新教材不甚完美就走回头路,回到“一纲一本”的时代去;我们的教材改革,也不能将许多社会问题推给教材,从而否定教材;我们的教材改革,更不能没有通过充分研究与论证,就轻易否定十余年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成果,否定我国教育学者、课程改革专家、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所做出的努力。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多年前,前任总书记江泽民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不衰竭的动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的基础是教育的创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开放的、创新的基础教育,永远不可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民。心理学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接受的信息数量越大,观点越丰富,孩子就会变得越聪明。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解放思想,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校引进思想、观念、理论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刺激下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受到人类多种文化成果的陶冶,从而实现教育的多重价值。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于这个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程度;在于这个国家是在开启学生的智能,还是在压抑学生的天性。通过一切手段,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有生存本领和自信心的教育,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具有理解、包容、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统一教材”的教育,能否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停步,或者走回头路,要站在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努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