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章的结尾

2011-08-15余剑君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含蓄文章

余剑君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诗句开头象放炮竹,使人耳目为之一震;结尾要象撞钟,令人觉得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两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诗歌创作开头和结尾应该追求的总体效果:开头要响亮,吸引读者注意;结尾要幽远,引起读者回味。这虽然是谈诗歌的,但做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做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亦即文章开头要短小精美,中间要内容丰富有内涵,结尾要短小有力,这是做文章的基本要求。

不少人在做文章时常常对结尾重视不够,以致于行文结尾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仓促落笔,虎头蛇尾;②漫无边际,不扣题目;③缺乏新意,落入俗套;④头轻脚重,尾巴过大;⑤拖泥带水,画蛇添足;⑥软弱无力,开掘不深,等等,这些毛病不但使文章结构、内容上欠完美,也影响了主题的表现。

好的文章结尾,应该符合这样的基本要求:短小精悍,回扣开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深刻有力,深化主题;出人意表,不落俗套。总之,一个好的结尾,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既能深化中心,又能简洁精括,落语有力。下边结合具体实际,谈一下几种成功的文章结尾的方法。

短小精悍,回扣开篇。对于学生的习作,此种要求很实用,它明确而简要地提出文章结尾的要求,使习作者少走弯路。有的同学在结尾时,唯恐读者不明白自己的主题和用意,往往千字之文,结尾洋洋洒洒数百言,显得头小脚肥。一个学生以“往事”为话题写了一篇《夜闯“鬼谷”》的文章,说小时在乡下偷看夜戏,怕回去晚挨尅,和几个小伙伴抄近路,闯过了一条以前死过许多人,令人毛骨悚然的“鬼谷”。文章结尾,作者用一百五十多字谈自己闯“鬼谷”的感受体会,使一篇曲折有趣的文章,读来让人倒胃,经过老师点拨修改之后,结尾如下:

“我们无意中征服了多少年来大人们连白天也不敢走的‘鬼谷’,我们高兴而自豪,并且深信,只要心中无鬼,再险再难的路也能走过去”。这样一改,不但简练多了,而且照应了开篇,同时也使文章加深了一层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很注意这一点。例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结尾写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业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以不到四十字的精辟之语,结束了这部洋洋百万言的鸿篇巨著,同时又呼应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语,又总括交代了汉末群雄逐鹿的结局和总的历史大趋势,可谓此类结尾中的典范。又如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结尾:“太阳出来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去了!”也属此类,它含蓄点出了主题,更扣了题目,照应开篇。

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文章结尾的画龙点睛,就是用极经济的语言点出主题,升华中心。古人做诗写文章,非常重视“卒章显志”。“志”者,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学生来说,可能知道在文章结尾处点题,但“画龙点睛”“点睛”在什么地方,深化中心“深化”到何种程度,并不一定能够做到。有个学生以“启示”为话题写的一篇习作《杀鸡的启示》,结尾这样写道:“经过这次杀鸡,我从中得到了好多启发,我以后要多做些家务活,以便今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样的结尾,软弱无力,毫无新意。经过老师提示修改之后的结尾是:“杀鸡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些道理,作为一个要走向社会的中学生,一定要多做些有益的社会实践,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成为一个只能捉笔不能‘缚鸡’的书呆子。”这个结尾就显得深刻一些,把杀鸡这件小事得到的启迪拔高了许多。

自古以来,许多大家在诗文结尾上都很注重这一点,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深沉悲郁的歌唱,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并且以寥寥数语,点出行文深意,深化了中心。又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狼三则》中,“屠夫勇杀二狼”一则,文章在叙述故事之后写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三言两语,通过评论,点明深化故事的主题: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出人意表,不落俗套。有时文章写多了,缺乏创新,千篇一律,往往落入俗套之中,文章未读完,便知结尾,令人兴味索然。学生习作《让座》写“我”在拥挤下终于“抢”到一个好座,这时上来一个抱小孩的妇女,正站在我身边,售票员让大家主动让位,“我”装作没有听见。这时“我”身后有一个中年人主动站起来让座,出座往我身边站时,踩住了我的脚,“我”更反感且讨厌他爱出风头。文章结尾是谈自己事情过去之后的反思、内疚,应该向那个中年人学习,文章平淡无奇,摆脱不了好人好事的套子。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最后“挽救”了这篇文章,结尾这样改道:“车停了,身边这个讨厌的他要下车了,他抓了几下门框没抓紧,下车时,差点跌倒,我这才看出他是个盲人。我的头一下子懵了。车走了,可我的心再也走不动了。”这样修改,虽有模仿的痕迹,但毕竟结尾令人耳目一新,使全文顿然有了生气,并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东西。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小说 《警察与赞美诗》,无家可归的苏比想“违点法”,判几个月刑,度过漫长严寒的冬天。他“努力”违法,偷东西,作白食客,调戏“良家”妇女等,都没有引起警察注意,当他听到教堂那神圣的能洗净人的灵魂污浊的赞美诗,想靠自己双手劳动谋生,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时,却被因有偷窃嫌疑而被警察抓走了。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辛辣而犀利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荒唐和黑暗。其他如法国莫泊桑的《项链》、澳大利亚作家泰格勒的《墙》等,结尾都是出人意表,趣味盎然。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文章结尾忌直浅俗,不能玩味。好的结尾应该是读后令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的。结尾含蓄有余味,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作者的文学底蕴。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失眠》,内容是在家里,“我”的父母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吵架,家里没有一天安宁日子,也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我十分烦恼和痛苦,非常希望有一个和睦而温暖的家,夜里我辗转反复,不能入眠,想着怎样使父母和谐美满,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接着结尾写道:“啊,失眠的滋味原来是这样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失眠,我希望这样的失眠不要有第二次”。经过指导修改后变成:“早晨美丽的阳光,透进窗内。我祈祷着我能成功,我希望每天都是艳阳天,即使在失眠的日子里。”这样一来,结尾不仅含蓄地写出了“我”的美好祝愿,而且暗示了事情美好的结局,这样结尾余味无穷。

国外经典电影《瑞典女王》中,结尾写女王为爱情抛弃了皇位准备和情人一起远走高飞。当她按预定时间登船准备出发时,传来了她的情人在决斗中死去的噩耗。影片要收尾了,导演告诉女主角,这场戏你什么也别演,你什么思想也没有,连眼睛也不要闪动一下,就对着摄影机停留一分钟。女演员照着做了,结果影片大为轰动,看过电影的人赞叹不绝:“这女人真有勇气”,“多么安祥自若!”“啊 ,欲哭无泪”……由于导演采用了视觉艺术的“空白”手法,给观众留下无穷的想像天地:人人都按自己的设想结尾,耐人寻味。电影与文章是相通的,风靡世界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以女主人公赫思佳内心独白结束:“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结尾含蓄,耐人寻味,为以后二人感情发展埋下伏笔,以至后人又为它写出续集《斯佳丽》。另外托尔斯泰的《复活》,叶对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结尾都是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猜你喜欢

含蓄文章
含蓄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含蓄三义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含蓄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