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因道习文”的作文教学方法

2011-08-15冯淑红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思想者作文思想

冯淑红

写作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语文素养,是学生人生旅途中最需要的一种实际运用能力。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但是,说起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观念上的错误,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学生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语文教学中轻视作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甚至将作文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系统训练的内容,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学校也不安排专门的作文课。对学生定位上总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学习者,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既是学习者更是思想者。学生角色定位的错误导致教学行为上过分强调写作知识的灌输,过分重视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其结果又导致学生作文严重脱离自身实际,内容空洞,思想肤浅,假话空话连篇,没有个性,想象力、联想力几乎丧失殆尽。

今天新课程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学生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者和思想者,具有双重身份,这一定位本身体现了对高中学生充分的尊重,也体现了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对学生的必然要求。这一定位也必然要求作文教学摈弃只重写作知识、技巧传授的弊端,而更要重视思想的历练,极大限度地张扬学生作为“思想者”的角色。因为有思想,作文才能有内容,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才能显示出作者的个性。学生作文中的创新主要应该体现在思想的创新上。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思想训练的平台,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教给思考的方法。但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认为最佳途径是:“以人为本,因道习文”。

“以人为本,因道习文”的本质意义是做人先于作文,作好文必先做好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文章才会闪烁真善美的光辉。韩愈讲“文以载道”,我们反过来讲则是因道习文。宋代大儒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鲁迅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得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当然是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先哲大师们的精辟论述给我们指出了写作“以人为本,因道习文”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也一语中的,指出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就是:“以人为本,因道习文”,在“表达与交流”中有如下建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不难发现这段话的针对性是很强的。确实,文章用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但没有思想的文章只能说是语言的堆积。文章用思想传情达意,思想是其灵魂。作文教学的根本是“人”而不是“文”,我们就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审美鉴赏水平。蓄养浩然之气,移植感恩之心,滋生热爱之情。写作知识、技法的传授只能放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绝对不能本末倒置。

目前高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如下问题:一、花季少年,老成文章。二、真情缺失,空话连篇。三、人云亦云,少有主见。四、追新逐奇,不伦不类。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因道习文”作文教学方法呢?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第一、“以人为本,因道习文”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摆正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也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者和思想者。要坚决抛弃只重视灌输写作知识、训练技巧的错误做法,要把思想历练放到突出的地位上。教师要意识到技法不是为文的关键,诚如巴金老人所说:“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技巧。”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思想者的角色,写前指导重点应该放在思想的提升上,有了好思想才能有好文章。

第二、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报负的人,做一个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关注人生,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当然作文课应该有别于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它是在指导学生为文的过程中,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达到潜移默化,决不能空洞说教。注重学生自我内化,自我认识。写作内容重点放在呕歌时代主旋律,抒写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思考社会热点上面。坚决反对写无病呻吟、矫情藻饰、格调低下之文。

第三、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的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身发展,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增长知识,完善自我,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随时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形成独特的个性。

1.引导学生拥有一颗爱心体味生活,由生活的参观者成为参与者。投身生活的激流,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激情,写出昂扬之作。生活是广阔的海洋,是无尽的写作源泉。教育学生不能因为学校生活的单调,过多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愿投身生活之中,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走出狭小的个人空间,广泛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

2.引导学生善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给人目不暇接之感,而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真善美有时和假恶丑混杂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纷杂的生活现象中善于发现美的东西,善于透过现象发现生活的本质。

3.引导学生巧用一支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写性灵,表达真情。

第四、作文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源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源于崇高的道德修养。积极情感的培养又可以反过来固化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1.给学生移植一颗感动的心。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心灵的灵动。有感动的心,才能体味出生活的美;有感动的心,才能写出感人的文。要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为自己的祖国感动,为自己的家乡感动,为自己的母校感动,为自己的双亲感动,为自己的朋友感动。以感动、感恩、感激立意,会写出许多上乘之作。

2.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民族情,家乡情,师生情,同学情,父母情,友情,爱情,激荡在肺腑,酝酿成文,喷射而出,怎能不感人?缺乏情感,粗枝大叶,怎能写出细腻生动的文章?高中学生作文脱不了稚气,满篇学生腔,与缺乏丰富情感不无关系。

3.教学生涵养民族气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仁义,礼让,勤劳,宽容,尊老爱幼,互助团结,见义勇为等等内容应成为作文的主要内容。

第五、作文教学还要重视思维方法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联系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学会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和论证的方法。

总之,我们紧紧抓住“因道习文”,作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写作技巧等方面问题是会迎刃而解的。我想作文教学要回归本源,“因道习文”的方法就是一条主要途径,是一把打开作文广阔领域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思想者作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思想者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思想者》应该被称为《哀悼者》?
思想者的艺术表达——胡伟访谈录
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