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教学中主题的把握与艺术特点的欣赏
2011-08-15王玉辉
王玉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这也是师生理解上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对主题的把握和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欣赏。因为,主题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艺术手法是服务于主题的。准确地理解主题,也就抓住了诗歌欣赏的纲。而对艺术特点的深入欣赏,会加深对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并进而对诗歌的审美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在教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时,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要教会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作者的身世、所处时代的精神特征等。了解了这些,王维诗的闲适愉悦,李白诗的傲岸不群,杜甫诗的忧国忧民,陆游诗的爱国激奋等主题就容易为学生所把握。
2.注意具有深刻文化内蕴的独特意象,从而探求诗歌的主题。松柏的不屈,梅花的刚毅,兰花的高洁,翠竹的坚贞……诸如此类的意象在诗歌中比比皆是,对于理解诗歌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些意象要予以特别关注。
3.注意题材和主题对应的一般规律。在诗歌中,绝大多数在选材和主题上有着明显的对应规律。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的正确解读。如军旅边塞诗大多表达对戍边将士及其思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对将士奋不顾身保卫国家的赞颂;田园诗往往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厌倦……这些规律,要启发学生认真体味和总结。
4.注意诗歌的意境色彩。“诗中有画”这句话不只适用王维的诗,在绝大多数诗歌中都蕴含着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而有些诗本身就是题画诗,如《惠崇春江晚景》等。所以,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就要对诗歌中画面的色彩予以充分地关照。如深夜如豆的孤灯,通宵拍窗的苦雨,失群哀叫的孤鸿,满山飘飞的黄叶,这样的色彩格调表达的多是哀愁伤感、孤独忧伤的情怀;而澄江丽日,红花白鹭,绿树飞鸟,碧草彩蝶等意境的色调是温暖明亮的,表达的大多是乐观向上的主题。
5.要正确概括主题,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尤其是直接表达情感的那些词,因为它们往往是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望”。
6.在注意主题的单一性和复杂性。在诗歌中,有些诗歌的主题是复杂的,我们也可称之为复合主题;而有些诗歌的主题是单一的,我们可称之为单纯主题。在理解诗歌主题时,对此二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单纯主题往往是小诗,虽说读者也可作个性化解读,但中心主题明确而清楚,并且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如《春晓》。而有些诗歌的主题相对复杂一些,人们可以作多角度解读,如《长恨歌》。
7.总结诗歌主题,还要有比较的意识,不但要把所读的诗与作者的其它诗作比较,还要把所读的诗与其他作家相近的诗作比较。通过比较,思路会更开阔一些,对主题的理解会更多地接近本质。
对诗歌主题准确把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对诗歌的艺术特点,不能直接讲给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求,学会分析。这一内容是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在方法上要想办法给学生教具体,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要使学生觉得容易掌握,便于操作。
在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时,要培养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着手:
1.从最普通的抒情言志的方式入手,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歌有着独具一格的表情达意手法,这些手法与其它文学体裁有相通之处但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凝炼,并经过历代文人的发展而成为诗歌艺术的范式,从而后人在欣赏诗歌时,首先着眼于这些特点。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言理等等,在教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时,首先教会学生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入手。而要理解这些艺术特点,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和区别这些特点。
2.从修辞方面对诗歌的艺术特点的赏析也是欣赏诗歌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因为大多数诗歌是以巧妙地使用修辞格而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的。如新颖的比喻:“露似珍珠月似弓。”意味深长的反问:“古来征战几人回?”强烈的对比:“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含蓄的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工整的对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生动的拟人:“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些修辞格的创造性地使用,突出地体现了这些诗歌的艺术性。我们在教学生欣赏诗歌时,这应该是一个关注的重点。
3.从诗歌的创造性用词上去欣赏。许多诗歌的用词极富创造性,许多独立起来看似毫不起眼的词,但经作者创造性地使用,就变成了诗中的精华。这种点石成金的创造能力在许多诗歌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时,也要从这方面多加思索。如“山青花欲燃”中的“燃”,“一道斜阳铺水中”中的“铺”,“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中的“无人管”,还有“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也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艺术创造性。 在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咬文嚼字”的习惯,要学生具备这种通过对词的品味欣赏诗歌艺术的能力。
4.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联想。想象和联想是诗歌的翅膀,许多伟大的诗人在创作时往往神及八荒,想落天外,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使得相当一部分诗歌充满了瑰丽神奇的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让人读起来顿觉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月华星彩坐未收,岳色江声暗结悉。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5.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在许多诗歌中,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如白居易《琵琶行》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朱庆馀的诗中,有“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也有“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些表现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加以咀嚼品味。
6.在诗歌中,也有用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的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一夜清风苹未起,露珠翻动满池荷”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显得空灵生动,活泼可爱。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是动静结合的典型范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他的《望天门山》中所采用的化静为动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天门山的峭拔险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还有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也是动静结合的最好例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7.有的诗歌在表达上,有时为了扩大诗境,深化诗意,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实写眼前之景,虚写设想之境,虚实相生,使得诗歌意境幽远,感情饱满,读来诗意隽永,回味无穷。如在王维的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实写,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的虚写;在柳永的词中,也有虚实结合的例子,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实写,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虚写。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也是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语文教学,贵在具体,古典诗歌教学尤为这样。在这方面,教师首先要胸有成竹。不但要对所教的内容要烂熟于心,而且对于教法要驾轻就熟。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采取具体明确、点滴渗透的方法。运用具体可行、循序渐进的策略,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内心,可以触摸,这样,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