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打造活动、民主、自由的课堂

2011-08-15◆朱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1期
关键词:民主师生探究

◆朱 亚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里仁小学)

浅谈如何打造活动、民主、自由的课堂

◆朱 亚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里仁小学)

语文课堂只有开放而有活力,才能使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

一、教学发生的基础——活动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他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活动最基本形式,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状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姥姥的剪纸》这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保证学生学习的“面”和“量”。接着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角色心理,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在生生互动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理解了课文。在理解“拴”这个词时,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表演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学生在活动中,在融融的欢乐氛围中学会了这个词,理解了这个词。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并迅速作出应对,教师的回答,或鼓励、或致谢,或建议、或点拨,无不恰到好处,这种交往不只是学习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在这种师生的互动中,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这种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说表现为一种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中。

总之,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没有教学的发生。

二、给每个学生——民主

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民主可言。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该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实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平等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平等型师生互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对相互间的平等关系都有清晰的认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教师不依赖自己的优势地位武断地决定事物,而是依靠自己的人格与道德的魅力以及宽厚的知识底蕴和处理事务的公正性和恰适性来赢得学生的信服与尊敬;学生也不凭借着人多势众来要挟教师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教师与学生主要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决定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课中,对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柳树的理解,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充分讨论。教师没有以权威的面孔出现,没有告诉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让他们畅所欲言,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的,老师不是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种思想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勇于在学生的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尤其是“优等生”和“后进生”是平等的。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看教师是否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主要是看优生和后进生的机会是否是平等的。尊重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只要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学生被冷落、有学生被讽刺,有的学生被耻笑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提出问题时,如果一个对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举手发言时,教师立即微笑着叫他回答,没有因为许多同学想发言而冷落他,也没有因为他的发言不够精彩而伤害他,而是及时豉励,给他成功的自信。这对他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师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平等体现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赞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基于这个原因才有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变可能的混乱为精彩的乐章。这一次的成功可能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就是一个转折点。

三、给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自由

课堂实施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性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和人生自由。让主体参与教学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生自由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自由,也是思维与想象的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和空间,这是精神上的自由。“当然,还要保证学生能畅所欲言。如在《爱之链》这课教学中,教师不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对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鼓励,使学生开拓一个思维的空间,尽情发表意见。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把机会让给了学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舒展了学生的灵性。而对乔依一家今后的生活行为,更是各抒己见,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借乔依一家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给学生一个活动、民主、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相统一,必能使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猜你喜欢

民主师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麻辣师生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