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之管窥
2011-08-15黑龙江褚丹荣
黑龙江 褚丹荣
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之管窥
黑龙江 褚丹荣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应该充分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浅论了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激趣方法——悬念激趣法和提问激趣法。
语文教学;兴趣;激发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的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什么时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就上得轻松、活泼;反之,课上得就沉闷,毫无生气。
既然如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非常精彩,让学生乐在其中呢?
一、悬念激趣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结进行学习和思考。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创设悬念,使学生带着一种期待进行学习。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和心情。这就如同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中断,给读者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情境,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读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关于运用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要使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好奇心,对课文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的期待情境去学习。
例如,我曾听过一堂观摩课,教师讲的是《威尼斯商人》,他有意识地将既惊险又新奇曲折的故事简介给学生:威尼斯的年轻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而向犹太富翁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答应了夏洛克提出的苛刻条件,到时如还不上借款,必须让夏洛克在他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肉作为处罚。其结果呢?恰好就是安东尼奥的生意亏了本,无法按期还清借款,他该怎么办?故事结局和好心的安东尼奥的命运如何呢?这时学生对安东尼奥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强烈的探知欲,他们以焦虑的心情去阅读课文,循着教师的指导步步深入下去,一直持续到课的结尾。
又如,我在教《药》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你们知道“药”是说明什么的吗?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急于渴望了解事情经过和结局的心理。
二、提问激趣法
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激趣方法。但是,教学的实践证明,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法,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遭到抑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不能随便运用问答式。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有了矛盾才有思维。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采取“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祝福》一文时,她为了让学生能从具体的启发上升到抽象的概括,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步步深入到课文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强大的艺术力量感染自己,他就抓住作者通过“祝福”这个细节描写,来层层深入刻画祥林嫂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步步进入到课文的艺术意境中去,真切而形象地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第一个问题:课文在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是怎样的?
第二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态又是怎样的?
第三个问题: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态又是怎样的?
第四个问题:祥林嫂最后是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的?
这些问题,既抓住了“祝福”这个具体的情节,又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祥林嫂在罪恶的封建制度压迫下所受到的悲惨遭遇;既扣紧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又用紧逼的提问,把学生的思路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也在层层深入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段时,先下载了一张别里科夫的肖像画,然后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别里科夫为什么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的雨伞、表、小刀都用套子套上?第二个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别里科夫为什么“用棉花堵住耳朵”呢?这三个小问题,小而具体,却又抓住肖像描写的三个要点,逐个深入到人物性格的本质上去。因此,能很好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并在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中,真正领会肖像描写的讽刺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