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2011-08-15黑龙江祁舒慧徐涛
黑龙江 祁舒慧 徐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黑龙江 祁舒慧 徐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一种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本文通过探索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实践;效果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为大小不同的模块,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尝试了教学改革。
一、认识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要求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创建,使得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让学生在若干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1.以任务为主线
任务是串连整个任务驱动教与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而展开。任务要做到既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发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给学习者布置具体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完成任务的唯一途径。学生应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3.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在把握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同时,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掌握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兴趣、年龄等特点和设计任务的原则,设计教学任务,写出任务术和学习进程。另外,任务的设计也不应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具有发散性和挑战性,让学习者感觉有充分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设计好“任务”之后,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三)分析任务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任务分析是必要的过程,教材与教师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该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的旧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由教师指导或组织进行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一般来说,任务分析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行任务分解;另一方面则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突破口)。
(四)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亲自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
(五)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学生群体各自完成任务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评价可以采用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通过在教学中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出任务后,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时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助手,把学生推上了主角地位。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后的快乐体验,诱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努力去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地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帮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从而能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而无预设和封闭,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学习与提升,把握专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向,以适应更高要求的教学活动。
四、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置任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还注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些知识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设计出一个涵盖这一问题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情况将会完全改变。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实践中设计任务时要注意:
1.任务要现实有趣。任务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提出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
2.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任务中的重点问题要突出。教师要故意给出一些错误,给学生设计一些陷阱,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让学生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教师强调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4.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有具体评价。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通过具体的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得到肯定,这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激励。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遵循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起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梁玉玲.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认同性及其问题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
[2]邱富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职业,2010.
[3]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中国电化教育,2006.
[4]宋粉鲜.“目标任务驱动法”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新西部,2009.
【注】2009年度教育部高职高专动物生产类专业教指委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DJZW09104。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