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2011-08-15黑龙江孙革新
黑龙江 孙革新
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黑龙江 孙革新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众多,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且随时掌握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该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但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压力重。本文从生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设计等方面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生物化学》为各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性强,较抽象,不易掌握。在护理专业中,因属于考查课,学生对其重视不够,加之教学时数较少,更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当学生步入临床生产实习后,才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使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适用性专业护理人才为最终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抓好课堂教学,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我们多采用启发、自学、讨论、总结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在讲述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与临床实践联系,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尽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举例。在课堂讲解系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将待讲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非枯燥的念诵,把讲解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听边想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本质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每章的某些内容,可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又启发了学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讲授:“生物氧化”一章中,介绍“呼吸链”概念及组成时,可根据“呼吸链”排列顺序启发学生,由学生自己总结水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在教材上没有体现,但通过“呼吸链”排列顺序的讲解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
每堂课都给学生举一些与所授知识有关的临床医学案例,来增加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体现出每个临床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生化理论知识。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为什么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液甚至是呼气有“烂苹果味”?给学生设置悬念,唤起求知欲,这样既提高了《生物化学》在医学各科中的地位,又能技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专题讲座与网络资源的利用
要拓宽教学知识面,单纯局限于书本上的说教,会使叙述变得枯燥,所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教学的知识面,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又往往受到教学时数的约束。我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将每章内容与临床实践有联系的部分搞一次专题讲座,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开拓,即课后根据教师安排的内容,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后以作业形式反馈回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又可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拓宽知识面。
2.1 搞专题讲座
我们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主要在护理和治疗方面拓宽一些知识面,可在“蛋白质的化学”这一章内容讲完后,安排一次以“患病时氨基酸补给”为题的讲座内容。通过临床上常见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氨基酸注射液的由来、使用情况以及临床上常用哪些氨基酸注射液和适应症的介绍,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生物化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并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生物化学的专题讲座,一学期不能泛泛的搞,可在教材每一章内容的后面,将生物化学与临床实践有联系的部分,附注一个专题讲座的内容(内容可精练一些),供学生课后阅读用,也能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2.2 自我拓宽
在讲解维生素与辅酶关系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维生素缺乏而产生的相应病症及如何用食物加以补充,并且推荐食用哪些食品可以起到美容、减肥作用,引起学生高度兴趣。
3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当前各学科间交叉渗透广泛,每门学科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知识更新快。为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教师除搞好自己的本专业教学内容外,还要对本门课程知识新的进展有所了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更新可通过各种形式,如:教师外出学习深造或者参加短期培训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开阔视野;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互相切磋,共同探讨,达到知识“互补”的作用。我校定期举办相关科室集体备课,效果很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收集到生物化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然后安排科内每名教师每月做一个题目进行内部的讲座,对知识更新有很大帮助。
4 提高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
智力包括学习、记忆、思维、观察、实践各种能力,在实用性人才培养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承的,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转变为自身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传授知识与开发学生智力相结合,经常提些“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适当开辟一些知识竞赛、自我测试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在自学过程中多问为什么。通过上述种种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智力。
5 必要的语言设计
教师的授课是实现书面到口头讲述的转化。在上课之前对所书写教案进行一些符合演讲的设计,使语言精练、清晰而风趣,并运用形象贴切的动作、表情,达到内容与语言动作的完美和谐。
5.1 语调节奏的设计
教师上课要情绪饱满、感情丰富,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语调技巧,对所讲内容进行语言语调节奏的具体设计。设计的重点是对授课重点内容给予重点处理。声音要抑扬顿挫,清晰响亮,富于节奏感,避免清淡乏味、平铺直叙或装腔作势的故弄玄虚,使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要做到语言准确、精练,语速稍慢尤其是对强调的重点内容要进行较慢的讲解,给学生思考与回味的时间;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避免含糊不清。
语言语调设计有三个依据,一是根据授课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熟知讲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是考虑个人声音上的特点,扬长避短。也就是说,确定语调因素的变化范围,要与授课教师本身的嗓音条件相符合,任何脱离自己实际情况的设计,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对声音的审美要求。
5.2 体态语言设计
体态语言即说话人的表情、手势和动作。在各类口语表达中,体态语言是较为丰富和夸张且富于感染力、说服力的。通过体态语言设计,使表情、手势动作与课堂内容完整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下意识动作变为有意识的动作,以便形象和生动地表现授课内容。如讲述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时,可以伸出左手、右手分别代表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再让一个同学上讲台配合表演,氨基酸的连接即两个人手拉手,并举起拉着的手启发同学记忆肽键的定义,这样的动作配合讲课,使学生有一种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觉,印象深刻,从而容易掌握和记忆这一复杂内容。在多变的富有一定内涵的体态语言配合下,将声、言、态协调一致,定会取得理想的授课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