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厌学问题分析

2011-08-15◆关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

◆关 欣 王 宁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小学生厌学问题分析

◆关 欣 王 宁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他们本该以旺盛的求知欲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但却有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甚至厌学、逃学。厌学现象成为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它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小学生 厌学原因 矫正策略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没兴趣,颇有厌倦情绪或持冷漠态度等不良心理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表现。按厌学特征和形成原因可分三类:第一类,品德不良型,即因贪玩或沾染社会不良习俗而造成厌学;第二类,学习不适应型,因学习有困难而不愿上学,或因学习生活单调乏味、惧怕考试竞争而厌学;第三类,有意拒绝型,指受拜金心理影响而有意识地拒绝上学。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校园因素

1.学校的不良环境

学校环境脏、乱、差,紧靠马路或闹市,班内人数多等都易导致学生疲劳、紧张、压抑,从而产生厌学行为。教师不能很好地顾及每个学生,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信心,逐渐产生厌学行为。坐后排的学生因距离教师远,不能与教师互动,对课堂活动退缩旁观,反应冷漠,从而影响成绩,最终出现厌学。

2.来自教师的压力

师生关系不良,也会使学生厌学。有些学生由于成绩平平或没有家庭背景等受到忽视,他们没有明显的问题不易引起关注,因而成为被忽视群体。这些被忽视的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失去兴趣,随之产生厌烦情绪。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为紧张,他们害怕或反感教师,这种情绪蔓延到学习上,产生厌学行为。

教师教法不当导致厌学。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感情色彩。他们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认真学习一门课。有些教师的教法简单,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考试排名次,作业量大、难度高,一些学生很难完成,因为学习不能带来快乐自信,于是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同伴关系

有些学生内向或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遭到同学较多的消极对待,故较少参与班级活动,产生孤单感并渐变厌学。另有同伴欺辱关系让学生形成恐惧心理。当恐惧扩大到对学习活动,对实践活动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时,就产生厌学心理。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有的父母教养方式极端,要求过于严厉,反之过度溺爱或放任不管,使学生误认为给父母学习,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致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下降后来自父母的压力更大,更不愿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的不良榜样,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自身因素

1.自我归因不当

厌学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障碍,他们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外部因素。这种错误归因不利于发展,助长了在成功面前不知进取和失败面前的惰性心理,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2.归属感缺失

小学生都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但由于厌学者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便形成了焦躁、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厌学学生长期生活在缺乏温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易产生消极认知,进而影响学习。

3.替代性动机过强

替代性学习动机,往往是由外部奖励激发的,当其控制性越明显就会越侵害到个体的自主性动机。一旦学生的自主性动机降低,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可以将部分小学生厌学归为“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的过分使用。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在教育实践中,成人常无视或轻视这些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非要通过奖励、评比等各种外部刺激来激发兴趣,反而扼杀了学生本来的学习兴趣。

4.自我监控能力不完善

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这就使他们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时容易分心。看一集海绵宝宝与教师布置的作业相比,前者更具有吸引力。这种自我监控能力的不完善,还表现在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刺激所吸引而放弃枯燥的学习任务。

(四)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社会因素

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谋生手段多样化使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学生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小学生厌学的矫正策略

(一)营造小学生喜欢的校园环境

1.学校环境要整洁幽雅。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教室、操场等标准化;校园美化,空气清新,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产生愉悦感、安全感。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心理环境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小学生感到心理平衡。这就需要校长和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理解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于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还要给予及时、科学的行为矫治。各科教师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努力挖掘其学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变“厌学”为“乐学”。

(二)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力提倡“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注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三)帮助厌学者正确认知

第一步,帮学生学会收集证据,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以前学过,只是一时没想起来,若多想想,说不定就会做出来。帮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也都有长处。要让学生明白比较是相对的,不要将问题绝对化,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二步,帮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将成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可控的内部因素,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帮学生将成功归为自我的努力和能力,体会到成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一,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其二,增加学生的替代性成功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也取得了成功,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其三,言语说服,凭借学生所信任和尊敬的人的说服,能较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傅安球.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5,(4):15 -20.

[2]高亚兵.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学生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3,(2):73-75.

[3]吴白泉.对学生“厌学”的调查和思考[J].初等教育研究,2004,(9):34-35.

[4]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的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46 -48.

[5]王娟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矫正[J].基础教育参考,2007,(2):54-57.

猜你喜欢

小学生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