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图画书阅读的几个误区
2011-08-15王姗
王姗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是以图画为主,配合较少文字或没有文字讲述故事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一般是由几幅或十几幅跳跃式的静态画面,配合简短、浅显的文字,来完成对故事的讲述。图画书因其优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和动人的故事,带给孩子阅读和思维的乐趣。[1]
近年来,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普及与少儿读物出版的日渐发展与成熟,图画书的出版与阅读推广开始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了图画书对于幼儿认知、情感与审美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由于一些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惯性教育思维和阅读习惯的影响,在指导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重文字轻图画
一般家长通常认为阅读可以多让孩子认些字,或者增加一些知识,这能帮助孩子上学以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同时,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成人即使读图文并茂的书,一般都是先看文后看图,或者说是以看文为主,顺带欣赏一下图。因此,在指导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也通常只对图画书中的文字,故事本身感兴趣。可图画书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之处,恰恰在于它是以图画为主,配合简单的文字,通过图文结合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独特的表达系统比较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另外,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说,图画语言也是早于文字语言的。文字是比图画更抽象的一种符号,而图画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所以,让孩子阅读图画书,文字完全不会成为孩子阅读的障碍,英国儿童文学研究者利利安·H·史密斯举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男孩子和他的弟弟坐在一起看威廉·尼克尔松的《聪明的彼尔》。哥哥对弟弟说:“托米,你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挨页翻,看画儿就能明白故事。”“看画儿就能明白故事”——这就是图画书最最本质的东西。
可见,图画本身就是语言,图画语言甚至比文字语言丰富多了,即使“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孩子直接就可以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感受、想象和理解故事。松居直就说过:“图画和孩子的心声相应,具有和孩子对话的力量。”[2]在图画书中,图画不仅跟文字一样负载着叙述功能,也以其特有的抒情手法拓展和深化故事意蕴。像图案色彩的变化就能设定故事的情感基调,获取人物变幻莫测的表情与心境,捕捉时间的转换与流逝。这些微妙的信息相对于直白的文字来说,更富有趣味性、也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英)佩特.哈群斯《母鸡萝丝去散步》就写了一只名叫萝丝的母鸡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总共44个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是说明了母鸡萝丝散步的一条线路而已,无任何趣味可言;但若配合图画来看,故事内容立刻丰富、有趣了许多。画中的狐狸就像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猫一样,尾随在母鸡后面一路追踪,上蹿下跳、出尽洋相、妙趣横生,书中的图画在这里就充分发挥了讲述故事的功能,而且讲述的是整本书中最精彩、最幽默的一部分。
因此,图画书中图的作用有时比文字更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多年致力于推广儿童早期阅读的梅子涵教授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读物应该是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最好辅助工具,而不应该是通过简单的文字阅读来达到识字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比文字更易于幼儿想像,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个更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同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白、连接也需要幼儿自己去想像,去填补。这种适合孩子发挥想象的图画书,我们在阅读中如果只将文字阅读作为阅读的重点显然是不恰当的。
二、重图画轻文字
由于图画书中,图画表达的系统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和儿童的兴趣,也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孩子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更容易被书中的画面所吸引。然而,图画书毕竟是图画与文字的合奏,“图画书的特征性就在于它是幼儿文学和幼儿美术的有机统一体,其审美途径是双向、立体的。它具有文学和美术的双重血统,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任何一方,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特征。图画书是文(文字)和图(图画)都在说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用不同的方式来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故事)……”[3]
可见,图画书中,图画和文字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图画部分因其富有形象、直观的特征,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提供给幼儿驰骋想象的余地很大;而文字部分能使幼儿迅速、正确地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好的图画书中的图文关系,绝不是单纯由一方说明另一方,而是互相融合,互相协调,图文并茂地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
如:李瑾伦的《子儿,吐吐》,作品中文字与图画的呈现就达到了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状态。作者在绘画时采用了水性颜料,彩色铅笔,使整个画面呈现水墨画渲染的效果。小猪的造型稚拙生动,表情丰富,画面设计灵活,并通过字形的变化来表现小猪们的反映和七嘴八舌的情态,通过句子的反复来表现人物的焦虑的心情,因此,在有限的故事长度里成功塑造了一个质朴憨厚的人物形象,发掘了人物内心的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传达出图画书特有的诙谐与幽默。
另外,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图画的感性经验为理性的认识建立了基础;文字的理性特点又为感性的超越提供了可能。图画的浅显方便了直接理解;文字的丰富意象则为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建立了有效联系。简而言之,图画可以摹文字难言之形,文字可以言图画难摹之意。[4]图画和文字都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告诉了我们一些对方不能告诉或表达起来有困难的事情。
因此,在图画书的阅读中,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同样重要。加拿大图画书研究者诺德曼.雷默曾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5]图画书之所以能产生第三种的乐趣,在于图画书中图与文的奇妙而又独特的组合。图画书中的图画和文字都是特别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传达不同的讯息,切不可过分关注图画阅读而忽略了文字阅读。
三、重教导轻分享
在图画书的阅读中,幼儿往往是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中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需要经历由家长陪读逐渐过渡到独立阅读的过程。那么,成人特别是家长的指导思想和引导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现实中,家长和教师由于受传统惯性教育思维的影响,在指导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对图画书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正如,儿童文学作家冰波曾说:“在图画书的阅读中,很多家长还往往只考虑有没有用,能看多久。”家长往往把阅读图画故事书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把自己对图画书的理解灌输或强加给孩子,家长总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孩子强,知识比他们丰富,技能比他们多而且纯熟。因此,不免处处想去教他们,无形中把自己放在了评判官或者审判者的位置上。这就很容易把阅读当成功课,认为阅读是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这还会导致孩子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阅读图画书和旅行非常相似,如果你把阅读当功课,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像跟团旅行,照过相后什么都不记得,除了告诉别人你曾到此一游之外,任何风土人情都感受不到。而随心所欲地去旅行,才能让人真正体味旅行的意义。阅读图画书也是如此,让宝宝去摸书,去翻书,去慢慢地注视他们感兴趣的画面,一步步从接触书到走进书、再到爱上书,宝宝对书的的体验才更深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6]因此,我们在图画书阅读中,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与孩子平等地分享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和教导,也不是冷漠地旁观,或者权威地讲述和评判。真正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是让儿童处于受教诲的紧张之中,而是让儿童在愉悦之中审视、反省;在倾心之中熏陶、感染;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之中成长、进步。
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指出,“儿童接近儿童文学,大多是为了满足其好奇心(广义的未知欲、探索欲)、为了好玩。”[7]孩子的图画书阅读,基本上也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看一本教化痕迹明显的图画书。年龄越小的孩子,其“玩”的成分,游戏的成分就越重。幼小的孩子反复倾听他所喜爱的同一个童话故事,可以肯定,他们决不是为了一遍遍深入领会其主题思想、社会意义、其美丑善恶的深刻内涵,而是那些奇妙的幻境:拟人化的动物、神奇的宝贝、稀奇古怪的巫婆、仙女,或滑稽可笑或惊险恐怖的奇遇故事;甚至故事中某种短短的嚎头,都会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给他们类似做游戏、扮家家所获得的快乐,而孩子们在图画书阅读中体验到的正是这样的快乐。
四、重整体轻细节
一本图画书往往只有薄薄的几页或十几页,有的孩子在阅读时总是粗略的翻阅一下,了解完故事的大概就丢到了一边,这是很让人遗憾的。其实,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里往往蕴藏着许多细节,它们有的与作品的主题无关,只不过是增加一点小噱头或是出自于作者个人的癖好。但也有的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这样的细节往往蕴藏着作者灵动的思维,巧妙的创意,能揭示作者的思想。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关注和发现书中的细节,这会让幼儿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常常体验到惊喜和乐趣。著名图画书创作者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加之,孩子小,不可能像我们老师所熟知的那样从整体入手,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了,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地理解了。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
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些与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细节。比如,第四个画面,墙上走着一只虎皮斑纹猫,在稍后的第七个画面中,告示栏中贴着一张“寻猫启事”,要找的正是这只猫。还有,告示栏中贴着一张“绘画教室”的通知,教师不是别人,正是画这本书的画家林明子。最好笑的,还是那张“寻猫启事”上的电话号码,不是乱写的,292-3401是出版这本书的福音馆书店编辑部的电话,据说当时还接到了许多孩子打来的“我找到猫了”的电话呢。类似这样的小把戏,书里还藏有很多,眼尖的孩子一眼就可以找出来。适宜幼儿阅读的优秀图画书,一定有着丰富而恰当的细节。它们在传递故事信息,塑造角色形象,表现角色心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细节使图画书呈现出语言难以表达的独特意趣,幼儿的阅读乐趣,也大多来自于对细节的发现,通过对细节的感知和发现,还可以使幼儿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提高。
图画书通过图画扩展文字的空间,充分运用图画的表现力展示文字无法描述的光与影、时间与空间、人物动作与表情等多方面的细节。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它们往往不以知识的方式呈现,但也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而是信息的重组者,其中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理念。在读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需要不同的分工,并且不断沟通。一边叙述故事,一边搜寻细节。然后再通过猜测、推理、印证,渐渐完成故事。最后,大人和孩子会一起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如此合理,如此引人入胜。在阅读图画书时,切不可忽略了这些动人的细节。
五、重结果轻过程
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说过,“图画书是成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2]图画书之所以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和伙伴,是因为它不仅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他们寄托和表达情感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的情感和思绪可以自由地驰骋和飞翔,与图画书中的人物、角色实现着情感的互动与交流,生命的碰撞与交融。图画书阅读需要情感、观察、想像、思维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因此,图画书阅读的过程,也是发展儿童心理能力的过程。但是,在早期阅读实践中,图画书阅读的上述教育功能还远远未被关注。不少家长和教师,还只将图画书当做给孩子讲述一个有趣故事的文本。常常,一本内涵十分丰富的图画书,只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结束了阅读。
其实,在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完全不用为了赶进度急着往后翻。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建议的方式是,不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书中的图画或故事能够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绝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而用走走停停的方式更好。让孩子边走边看风景,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也可以让孩子读完一部分再让还孩子猜后面的情节,即兴说出图意。
因为孩子小,不可能像家长和教师那样,一下子把那么多图画都消化了,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的理解了。一页一页地看,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让书中优美、生动的图画形象,伴随着孩子成长;让孩子用生活的阅历和原始的情感去丰富、体认,在人生的某个路口蓦然遇到似曾相识的一幕,然后心有戚戚焉,有所悟、有所得……
总之,图画故事书是学前儿童阅读的起点,是儿童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种书。然而,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用不恰当的方法解读图画书一定程度上是浪费了优秀的图画书资源和孩子的宝贵时间,请不要走入图画书阅读的误区。
[1] 王林.走走停停的艺术[J].北京:人民教育,2007,(13).
[2]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1997.
[3] 郑绪梁.图画书的品格特征[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4] 章红.解读低幼绘本读物[M].长沙: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5] (加)诺德曼·雷默.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2).
[6]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