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以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

2011-08-15陈柳郭鑫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城子彝族传统

陈柳,郭鑫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美国建筑学家艾默森·拉普普(Amos Rapoport)将人类的建筑大致分为“归属于壮丽设计传统”和“归属于民俗传统”两大类,并认为归属于民俗传统的民居建筑“直接而不自觉地把文化——它的需求和价值、人民的欲望、梦想和情感——转化为实质形式。[1](P8)彝族的传统民居土掌房就是典型的“民俗传统”的民居建筑,它是彝族建筑文化直接而集中的体现。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彝族土掌房的调查和研究,对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土掌房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彝族土掌房的特点及优势

城子村,位于云南省泸西县城南部永宁乡境内的大永宁行政村,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里曾是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抗日将领张冲将军童年生活的地方,同时还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区。据泸西县志记载,城子村土掌房大多始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土掌房的房屋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土掌房依山顺势建房,房屋旁屋顺等高线依次渐开,一层一层呈梯级向上,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村中房屋格局大多为四合院式,正房二层,左右各一层,规模大者正房三层,左右二层,与正房相对的为门厅,门厅两旁关养牲畜、堆放杂物。中间的天井很小,除通气透光外,支一把木梯可上到房顶平台上。从正房上楼也可到房顶平台,有门可通。外面平台,左右与邻家相连,上下通过木梯也可进入上下的人家,下面人家的房顶就是上面人家门前的院坝,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全村一千多间土掌房首尾相连,与山坡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彝族土掌房”建筑群。

城子村彝族土掌房从生态建筑学的观点来看,其设计的目的在于“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彝族土掌房的特点,不难发现土掌房是最节约能耗,最能适应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环境,并且最不破坏自然的建筑类型。[2](P48)城子村土掌房多建于永宁乡的斜坡上,它依山而建、就地取材,合理地顺应了彝族人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它的优势颇多:(1)它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2)它的建筑材料的选择都是就地取材,永宁乡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树木葱郁,这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同时也使得土掌房在这一地带大量的建造,形成了典型的土掌房群;(3)城子村的土掌房以石为根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以防雨水渗透;(4)土掌房满足了生活和生产之需,房顶又是晒场,方便城子村的村民进行农作物的晾晒,也方便村民纳凉闲聊;(5)城子村土掌房装饰古朴典雅,外墙一般用土坯砌成,有的墙面上再糊上一层泥巴,有的则不作任何装饰,保持土墙本色,显得非常质朴。室内的地面一般夯实整平即可,平常人家的客厅、卧室、屋顶等不作装饰,土墙圆木,保持古朴的原貌,使人入室后有种清凉的感觉,实乃冬暖夏凉的建筑。[3](P59)

二、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

居住文化往往体现出的是一个地方居民的民间风俗和行为习惯。土掌房对自然和民俗生活的满足,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它体现了几百年来汉彝文化的完美融合:在清朝改土归流制度的实施后,彝汉混居现象较为明显,城子村土掌房便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建筑风格,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房屋外观为彝族样式,层构和内部结构为汉族风格,住楼雕龙刻凤,有大禹耕田、二十四孝、八仙及各种奇花异草。从土掌房内部雕刻和外部的石墙墙体我们不难发现彝族的粗犷墩实、奇特结构和汉族的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相融合是土掌房的主要特色。[4]历经百年的土掌房,只有在斑驳的墙壁和那些断壁残垣中去感悟汉彝文化的融合。

(二)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土掌房依山顺势而建,每家每户的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密不可分。远远望去,参差叠落的土掌房群落使得城子村体现出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这也是当前建筑美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它反映了彝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民俗风情: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彝族崇拜虎,虎是彝族的图腾,土掌房正房的横梁上经常置一个木制的虎,以表示驱鬼避邪。土掌房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房顶又是谷物晒场,这些民俗风情都将彝族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彝族土掌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和现代化居住文化的渗透,土掌房文化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迁。首先,国家明令禁止对木材的随意砍伐。由于年久失修,城子村的很多土掌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亟需进行大范围的修缮,如建筑和修缮土掌房需用很多木材,如果购买木材会违法国家的相关规定,也会增加居民的负担。其次,土掌房的逐渐消失还有其自身的原因,由于修缮土掌房的费用过高,很多以前住在土掌房的村民选择到村外建盖新的砖瓦房

(因为居住砖瓦房成本不仅比土掌房低,而且经济适用,宽敞明亮);这些情况使农民不得不考虑建筑水泥平顶房。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建筑当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问题是,土掌房的这种变化是以文化消失为标志的,而且来势迅猛,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5](P62)。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带来了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改变。如今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发展,社会正从封闭走向开放。彝族同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则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一些村民普遍认为土掌房是一种落后的建筑形式,它所代表和反映的是贫穷,只要生活能够稍富裕的话,人们更愿意选择“瓦房”、“砖房”,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传统土掌房文化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3](P60)人们都希望住水泥砖瓦房,拥有自己的水泥砖瓦房被视为富裕的象征,并且成了大多数村民们追求的目标。这种思想在乡村尤为突出。

四、土掌房在当代历史传承中的保护措施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土掌房历经百年,靠的就是彝族先民世代以来永续不断的传承,并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土掌房文化。然而,彝族土掌房的变迁给我们提出一个急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立即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防止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流失。其实,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两者并不矛盾,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同时进行的过程,两者是互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找到富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衔接点,从而实现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6]。

(一)利用土掌房的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业。由于城子村土掌房建成时间较长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房屋受损较为严重,急需完全修缮,但是资金投入较大,且当地政府和百姓力量有限,因而要进行制度化的保障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维护。2008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不但强调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还重视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及个人对它们的保护。因为名城名镇名村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们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处处与它打交道,虽说政府的大力保护不可或缺,但是社会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如此,城子村土掌房的保护就非常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部门的鼎立支持。另外,从云南丽江束河、腾冲和顺等成功案例可见,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以单纯的“输血式”变为“造血式”为主,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如何造血,实践证明,只有靠发展旅游业,才是一条政府、百姓、社会三赢的路子。[7]只有村民兜里有钱了,就可以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把一部分收入用于修缮土掌房和完善与之配套的旅游服务。当地政府可请相关旅游部门或专家学者对城子村的村民就旅游业的开发进行培训和宣传。使他们从思想的意识开始转变,把发展旅游业视为发家致富的法宝之一。村民自身也可因地制宜,根据土掌房的具体情况配套出相关的旅游服务。在应对旅游开发的同时可以营造出诸如农家乐般适宜旅游的生活、休闲、人文景观特色的空间氛围。等、靠、要不是办法,城子村民必须在主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机会、选准商家、创新模式,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城子村的土掌房保护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增强当地居民的民居保护意识。“遗产与人类一样古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指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的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全社会应责无旁贷的共同来关心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掌房。政府和新闻媒体要积极正面的宣传土掌房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其具有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不能错误的把土掌房当作一种落后的东西来看待和摒弃它。尤其在配合宣传旅游业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城子村汉彝混居的民风民俗,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子村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区的独特建筑风格。当地政府在注重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对居住在土掌房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毕竟他们才是土掌房真正的受益者,要尽一切可能保护好这一人类居住史上的“活化石”。真正的让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加强学习、深化研究、大胆探索,在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方面做出实际成绩。[8](P227)

(三)对土掌房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完善,在整改和完善中要充分考虑用料和材料的使用年限。土掌房的常年失修,正是由于其昂贵的维修费用。例如近年来国家不允许随意砍伐,就只能去市面上买木料来换土掌房腐朽的柱子,一根柱子大概要100多元钱。经测算,一间土掌房大约有36根柱子,一般人家有三四间房,更换柱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笔不小的费用,在城子村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村寨,这样的修缮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可以考虑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来减少维修的次数,从而降低整个维修的费用。传统土掌房由于木梁所承受的强度有限,使得房屋跨度较小,对此可以考虑用承受能力更强的现代建材予以取代,从而可以拓宽整个土掌房的空间,[4](P61)便于更多的居民或游客进入室内参观;针对有些土掌房年久失修引起的漏雨,完全可以采取缓坡屋顶形式,在檐部做装饰处理,突出檐口的视觉效果或者采用现代化的屋顶防水材料,使用一次,一劳永逸。当然,任何新材料的使用要既能符合现代建筑美学的的要求,又要保持彝族土掌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且要解决土掌房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土掌房真正成为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总之,世界的发展是无法割断历史的,离开了对先人长期的文化创造和积累的继承,人类将难以生存。因民族文化是历史上维系该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有族人适应和利用所处自然环境的经验和智慧,也包含对天文、地理、生物、人际关系、生产技能、生活知识的种种认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是一个民族能够存续的基础。同样,传承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9](P107)彝族的土掌房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因此,正是土掌房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造就了彝家人的特殊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格。在应对极具变迁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勇于“打开传统的库藏,以现代意识为准衡,重新做一次估评,使暗淡的宝藏重现光辉,以激发先天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而不是以人家的现代为现代。”[10]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是当今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文化在极具变迁中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美]艾默森·拉普普著,张玫玫译.住屋形式与文化[M].台湾:台湾境与象出版社,1991.

[2]施维琳.土掌房的价值发现[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4).

[3]邝嘉,曾茜.变迁中的傣族传统建筑文化及应对措施——以新平傣族土掌房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常言,张仲贤.泸西城子:云南最后的土掌房部落[N].云南经济日报,2009-12-25(1).

[5]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云南丕且莫村的案例[J].民族研究,2008,(3).

[6]沈静芳.“无形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河内国际专家会议综述民族学[J].1994,1~21.

[7]储东华,张议橙.城子的困惑[N].云南日报,2010-05-10.

[8]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9]普丽春.试论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0]贺陈词.建筑上的“传统”与“现代”问题[J].世界建筑1982,(2).

猜你喜欢

城子彝族传统
彝族海菜腔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别为难母亲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