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中外合作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1-08-15曹晓青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计算机

曹晓青

(山东科技大学 济南校区,山东 济南 250031)

近年来我们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学习英语仅仅为了通过考试或拿到证书。教学模式也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根据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是此次改革的核心,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90年代以来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主义(Cognitivism)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是当前认知心理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可谓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根源于哲学,一直被应用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此外,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布鲁纳(Bruner)等人也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对事物的理解与其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的正误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就教学模式而言,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张建伟、陈琦,1996;李三虎,1997;张祖忻,1997)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书本+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一个新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从基本属性上来说,前者是行为主义的,而后者则是建构主义的。笔者认为,要真正认清新模式的面目,就必要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解剖新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四大基本要素。

2.1 学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transmission),而是知识的处理(transaction)和转换(transformation)。(Chang - Wellsetal.,1993)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课程要求》附件一所提供的图二说明的便是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当然,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2.2 教师

由于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模式,因此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可能并非易事。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进行范式的转变”,“必须主动放弃熟悉的见解和做法,并采纳新的见解和做法。”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图二所示的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教师的面授辅导应以小组为主。原则上每组学生不应超过8人。辅导内容应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为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辅导以小组进行,学生每学习16~20学时,教师应给予1学时的辅导。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那么这种教学必定会失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任),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2.3 教材

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试用的全新学习系统的教材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与传统教材相比,这四套新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它们都具有一些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特点。

首先,在载体上,新教材拥有课本、光盘和网络课程三种不同的载体,真正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教材的立体化同步推出,有助于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可以从课本开始,通过网络媒介延伸到多元化的信息世界;有助于教师对教与学的思维转变和手段更新,使“灌注式教学”能逐步演化到自主选择、参与式的教学;还可以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既可以实现由教师现场指导的实时同步学习,也可以实现在教学计划指导下的非实时自学,还可以实现通过使用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网络电话等手段的小组合作型学习等。

其次,在设计上,新教材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双重优点于一身。新教材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传输,还有学生学业管理模块;不仅跟踪学生的学与练的过程,还自动记录学习的情况,提供平时学习成绩的查询。网络课程还为教师提供了试题库和实施考试的工具和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实时和异时交互的工具,在网络课件内设置了网上讨论区和电子邮件列表系统,使学生在教材网站上方便快捷的实施互动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型学习。然而网络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加强,绝对不是对课堂教学的取代。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师生交互的重要手段,只不过教师应当适当减少内容的重复讲解,同时加强面授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辅导。

再者,在内容上,兼顾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拓宽。新教材的网络课程提供了详尽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东西,还提供了网上工具,便于教师自行制作教案或修改网络已提供的教案,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此外,还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2.4 媒体

这里所说的媒体其实是指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媒体或教学环境包括计算机和课堂两个部分,这一点从新模式的名称“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计算机可以是单机或网络,而网络可以是局域网、校园网或互联网。基于计算机的媒体在技术上可以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然而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没有抛弃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而是适当保留了基于课堂的教学环境。比如《课程要求》就建议“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但是,无论是上机学习,还是课堂学习,都应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指导或讲授。”

在新模式中,基于计算机的新型媒体和基于课堂的传统媒体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种新的复合型媒体已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接触和互动的场所,是教和学的理想环境。

三、结语

总之,在这一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起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一定会出现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1]Chang - Wells et al..Dynamics of Discourse: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In:Forman,E.A.etal.(ed.).Contexts for Learning:Social- 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冯霞.掌握网络传播特点保证网络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2001.

[3]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5).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计算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操作系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