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诠释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

2011-08-15白芳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对象性客体马克思

白芳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可以说自人类产生以来,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都在探索中,而人的主体地位只有到了近代才真正确立。人们对人的意识、能力、本性和作用的探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实质上都是对人的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但是在马克思以前众多的西方哲学家由于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或者从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去思考人的主体性;或者从直观、客体、事物去思考人的主体性,因而都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人的主体性。而马克思则把实践作为思维的视角去思考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和主体性都是人类所独有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人还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

一、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考

近代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可以说从笛卡儿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关于人的主体以及主体性问题的追问。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反映了近代哲学自我意识的觉醒。黑格尔曾经评价笛卡尔把哲学“一下子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1](P69);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经说过他研究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开创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唯心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历史性的本质,是高扬人的自由和激发人的首创精神的有力武器,但由于他们以思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的主体性,因而只知道从人们的主观、精神和意志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同时黑格尔主张的自由运动只是绝对精神的自由,而人只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更何谈人的主体性。与黑格尔相反的费尔巴哈这位“唯物主义者”,虽然提出了“我欲故我在”说明人的主体性不只在于人的思维和理性,而且在于人的欲望、需要、感受。但是他始终是以直观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去理解事物与现实世界,因而只能做到纯客观的理解。

可见,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探索,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他们只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的特性、人的地位来说明人的主体性,其中也不乏某些真知灼见。但是他们都没有从实践去理解,离开了实践和社会历史,因而也不能真正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实践理解

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去理解人的主体性,避免了抽象的唯心的主体观和直观的唯物主义主体观。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与唯物主义相反,……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P46)在此,马克思从思维方式的高度去批判了所有的旧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在于未能把实践作为思维的视角去理解人的主体性,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同时,马克思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新哲学中,实践的观点居于首要地位,是马克思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可以说,离开了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主体是处于自然关系、自我关系、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主体,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社会交往的主体。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同时马克思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认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人以主体的特性、促使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首先,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是自然界长期以来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使人与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2](P54)这就是说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个体和类分化开来,从而决定了人的活动必然不是那种简单地利用自然物的生存活动,而是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正是通过实践这一对象性的活动,使人成为活动的主体,被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成为了客体。并且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为我”的关系、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表明人的主体性内在地包含两极结构:主体和客体,但客体是为主体所利用的,对于主体而言才有价值。

其次,实践活动之所以使人能够成为主体,除了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它奠定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外,还在于它赋予了人以主体的特性。实践的对象性活动使世界具有了属人的性质,使主客体相互分化,作为主体的人成为“自为”的主体,客体被看作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的选择改造的客观对象,使人成为“自主”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主体才是真正的主体。而且人为了更好的改造自然界,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对象性关系。这些对象性关系都是实践的产物,人在与自然存在的客观世界中,确认了自己与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社会性个体存在;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创立了自己与社会既相独立又相交融的主体性社会存在;人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觉意识和确认自己与他人的主体性精神存在。人的主体性、社会属性、以及人的精神属性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再次,实践活动促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3](P229),表明现实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它是工业和社会状况、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说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人的社会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同时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已经不再是恒古未变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的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不仅创造了一个对象世界,而且创造了主体自身。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P46),而且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主体自身而且生产了一切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促使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人的主体性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因此马克思新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必然具有以下特征:

1.马克思新哲学的人的主体性应该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性是指: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即有生产关系又有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等等。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必然烙有社会关系的印记。实践也是社会性的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没有离开社会的实践。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主体性,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谈。而且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但是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去改善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2.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还必须具有历史性。它是指主体总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主体,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具有历史的烙印。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的主体,他们的主体的能力、需要、知识、情感价值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很大程度上受到实践的历史水平的限制。而这些关于主体的能力、需要、知识、情感价值等因素都是够成了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也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P79)人的需要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而且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但是人的需要是基于现实的实践,也只有符合人的现存的实践的需要才能变成真正的人的需要,所以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在历史规律面前只能消极应对。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因为人类对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不懈追求,人类才从原始社会走向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也这样评价历史,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说明了历史始终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历史,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的确证。

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关于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必须把实践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离开实践来谈的人的主体性的思想是抽象的、片面的,也不能有任何实际意义。在当今社会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思想是必要的和迫切的,它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误解,更有利于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1]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对象性客体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浅议犯罪客体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