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迁及其创新性发展

2011-08-15孟宪波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

孟宪波

(泰山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系,山东 泰安 271021)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其历史方位不断变迁的九十年,是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自己,在其自身不断反思总结中超越自我,创新性发展的九十年。

党坚持在其自身历史方位的变迁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实现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不凡之路。梳理党历史方位的变迁与党的创新性发展,对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党,学习党,坚持党的领导,捍卫党的权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策略,实现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

“方位”问题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方位”问题的实质是定位问题。“历史方位”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发展阶段中所处的情形坐标。“党的历史方位”就是要考察党在其发展的某一个时间点或某一个时间段上的基本状况。包括党在这一方位上自身发展水平、面临的形势、发展的条件、肩负的任务、发展策略与战略、实践结果,等等。认知党的历史方位是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保证党实现持续发展自己,完胜其历史使命的前提。

纵观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P536~537)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党从一个参与中国革命的党变迁为一个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在参与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逐步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给还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以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但党的一大讨论的主要工作和计划是“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与教育工人。”党的二大除对党的目标纲领做出了规划之外,更主要的是明确了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下来党尝试领导了中国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的工人运动,运动可谓轰轰烈烈,成果斐然,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1923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联盟的正式成立。从此共产党开启了以革命统一战线为依托的革命新征程。一场有共产党参与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大革命”历史四年,但由于党自身理论与政治经验上的不成熟,特别是对时局分析、把握、处理上经验与能力的不足,最终党没有真正的把握属于自己的机遇,贯彻自己的纲领,甚至也没有维护党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党无论是自身发展水平,对局势洞察与把握时机上,还是党为完成历史使命在自身策略部署上,都还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党在这一时期仅仅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参与者,狭义上的领导者。

(二)党从一个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党逐步变迁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党

党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党的奋斗历程不会屈服于暂时的挫折。在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昂首地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征程。悲壮的反革命大屠杀仅仅过去半个月,“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南昌起义既成为党打响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成为党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是党的历史方位变更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十年是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异常艰辛的十年,也是党成功由一个参与中国革命的党转变成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党的十年。党在这一时期审时度势,深度把握中国矛盾的发展脉搏,在坚决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斗争中维护了自己的独立和尊严,也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与呼喊中捍卫了民族的利益,也唤醒了民众,凝聚了革命的力量。党这一时期更加深入的认清了中国国情,逐步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组织发动工农联盟革命,尝试农村包围城市完成中国革命任务的革命道路模式。

十年的艰苦历程,既有党励志奋发的丰硕成果,期间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党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自己,也从不断的教训中成熟自我。所以,无论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立与巩固,还是各种因素酿成的“左”倾错误带来的损失,对于成长中的党来说都是一笔难以磨灭的宝贵财富。十年的历练使党从一个尝试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党逐步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党。

(三)党从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党变迁为实现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

如果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懵懂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那么中国八年抗日侵略的历程则进一步佐证: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才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忠实的维护者,实现民族最终解放的中坚力量。

1931年以来,中日矛盾在中外矛盾中不断升级。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现实矛盾构成中最主要的矛盾。党勇敢的承担起了领导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民族责任。“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2](P274)7 月 15 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了蒋介石,首次提出并积极推动,并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全国抗战开始后,由于战争局势的复杂化,“亡国论”、“速胜论”等虚无主义的思想论调不断蔓延。为此,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说。《论持久战》对抗战的宏观论证,最终成为统领抗日战争全局的基本纲领,全国抗战的指导性战略。不仅如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还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系统总结论证了中国革命发展,提出并完整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问题,理论问题。

回顾八年抗战中党的表现、党对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接下来中国革命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比较正确的掌握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恰当而纯熟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3](P134~135)了。党的历史方位也已经定格为中国革命与实现民族解放获得独立发展的“中流砥柱”了。

(四)党从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党变迁为代表中国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抗战结束后,和平成为中国。但国内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受到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为此,党做出了充分的准备。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代表党前瞻性地提出“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4](P1125)并决心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反动派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与之后蒋介石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使得党完全成为中国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领导核心,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舵手。“三大战役”后,党所代表的和平的力量完全掌控了中国的发展局势,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8年9月党的政治局会议与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党成熟地论证了新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经济、政治等基本问题,科学分析了下一个阶段党和人民将要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任务。至此,党的历史方位又一次出现了质的变更,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可能长期执政的党。

(五)党变迁为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

新中国建立后的近三十年里,在诸多外来因素影响下,党一直是尝试以计划经济模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着一个烂摊子。党更是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实施有效措施,稳定秩序,克服困难,巩固政权,成为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借助于统一全国财政、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发革命、“三反、五反”运动、“一化三改”等措施,到1956年,党已有步骤地实现了政权稳定和过渡,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借鉴它国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基本确定。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着的两大主要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前途与曲折。”[5](P360)如果说前一个十年的探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一些经验和收获相伴其中的话,十年“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探索则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给党留下更多的是责任与反思。

(六)党变迁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并将永久执政的党

党的执政发展轨迹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及其执政规律的科学性、正确性。在革命年代,党在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建设阶段,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同样需要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尽管本质上说在这一阶段党的历史方位没有改变,但对党而言这依然是一次新的挑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开启了其执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历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从此中国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及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党也必须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其自身建设,以积极状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党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巩固党的执政方位,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6](P269)

二、党的创新性发展

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历程,是党不断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也是党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历程。党的伟大成就既是党实现不断创新性发展的成功体现,也是党实现持续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九十年来党的伟大成就

自党诞生以来,党先后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次重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九十年来,党一直秉承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直恪守党的阶级本性,始终代表着、维护者、实现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动摇,兢兢业业,生生不息。

九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美好的科学正确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发展。

建国六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一清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作者注),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中国的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来不曾如此昂扬奋发。共和国60年辉煌历程和光辉业绩,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7](P7~8)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党的继续领导下,实现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新时期以来,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步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8](P4~5)正在并将继续进一步实现着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发展走向发展。

(二)党的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9](P537)创新性是党的本质要求,是党永葆其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发展走向发展的源泉。

1.理论创新是党创新性发展的灵魂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可以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成为党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灵魂。

九十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价值与实践价值,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到:“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P11~12)

2.实践性创新是党创新性发展的目标

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其《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开篇提到“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11](P795)。

但是如何立足于过去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呢?答案是扬弃。那就是在创新上既要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要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在党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弘扬经验与反思和汲取教训一直伴随着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阶段。

就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止一次的认真、系统、深刻地总结了执政及党的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过去的同时重点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近十四年的基本经验,1998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上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对我们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主要经验给予了总结。特别是建党八十周年之时,党更是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过去,分析了过程,部署了未来。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科学有效的实践途径,为保证党在实践上不断取得一系列成就,保证党实现不断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发展性创新是党创新性发展的不竭动力

受各不同阶段或领域条件的变化,发展性创新主要反映党在各时段如何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党的发展新目标与党自身建设的新内涵等重大问题上。为此,党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与调整,而不断的调整丰富自己,创新发展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完成时代使命。这就要求党在每一个时期或阶段将因条件、使命与任务的不同而调整自身建设的侧重。

革命阶段,党的使命是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救国救民。这一阶段要求党把党自身建设与各革命阶级的团结、军队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稳定前提下恢复社会有序发展是党的根本性任务,为此,党必须把自身建设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党的建设重点则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重心,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重点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既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体现党的本质特性,也是更好的发挥党的职能,提高党的威望,捍卫党的尊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4.学习的创新是党创新性发展的源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提出了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其实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在党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没有间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针对党二三十年代在思想路线上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抗战爆发后,部分党员同志在思想上又出现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毛泽东及时号召、领导、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结果广大党员不仅在思想上大大提高了一个台阶,也使得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为抗日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苏东剧变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自国内外巨大的挑战,我们党开展了新时期的党内整风运动,并认认真真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世纪之交,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也逐步进入到社会主义发展又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在党内和社会上又开展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开展,是继续发扬我们党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需要,也是保证我们党能够做到不落后于时代,与时俱进,完成新时期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需要。党的创新性学习无疑成为实现党不断开拓新境界的源泉。

三、几点认识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认知论和方法论

科学正确的方法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捷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为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抗战期间,毛泽东的《矛盾论》与《实践论》科学的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结点。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引领下,我们党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旗帜问题,解决了理论盲区,保证了实践的本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深度把握党执政方位形成的内在必然性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不断蚕食鲸吞侵略下,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主义相勾结,致使中国逐步被演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近代中国的现实境况,实现救国救民是时代仁人志士们的历史使命与迫切责任。尽管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12](P632)但结果毕竟还是一次一次的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社会各阶级、阶层不能实现从根本上救国救民的前提下,历史的天平才开始倾斜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3](P266)

在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艰苦卓越的二十八年的奋斗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终于伴随着毛泽东一声响亮的宣告站起来了。为什么人民会选择党,那是因为党能够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4](P1128)

(三)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是我们时代责任感的根本体现

捍卫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是我们尊重历史,珍惜现在的必然要求。拥护党的领导不仅是我们现实的需要,也是我们时代责任感的根本体现。拥护党的领导就是要始终成为党的理论和纲领的坚定拥护者、党的威信和地位的忠实捍卫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的坚决践行者,始终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还必需要积极推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新时期,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依然继续发生着变化。从根本上说,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要更好的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党的领导。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盖军.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